[发明专利]一种PICC置管的辅助置入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35097.0 | 申请日: | 2019-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927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寇京莉;张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主分类号: | G09B23/28 | 分类号: | G09B2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何志欣 |
地址: | 10005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icc 辅助 置入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PICC置管的辅助置入装置,所述辅助置入装置至少包括高仿真教具、信息采集模块、第一信息处理模块、第二信息处理模块和操作风险评估模块,所述信息采集模块被配置为在第一用户对所述高仿真教具执行至少一个PICC置管操作步骤时获取与该PICC置管操作步骤相关的至少一个传感器的多源操作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处理模块用于对由所述信息采集模块所采集到的多源操作信息进行信息过滤并将其经过信息过滤的多源操作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二信息处理模块进行数据整合以获取整合结果,其中,所述操作风险评估模块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多源操作信息的整合结果对第一用户在所述高仿真教具上的至少一个PICC置管操作步骤进行操作风险评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PICC介入训练操作模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ICC置管的辅助置入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患者选择静脉输液进行化学药物治疗时,多选择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该血管通道能为需要长期及反复静脉治疗的患者提供长期、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外周静脉包括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肱静脉等,最终将导管尖端放置于上腔静脉(SuperiorVena Cava,SVC)的中长期中心静脉输液工具,1929年德国医生Forssmaon从病人肘前静脉穿刺,将一根长35cm的4Fr导管放置到上腔静脉,置管后使用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正确与否以排除导管进入到右心房,从此开创了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输液史。其材质通常为硅胶或聚氨脂等材料制成,导管上标有刻度,能够在放射下显影。导管尖端位于SVC内、SVC外或SCV内的部位不同,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亦不同。这是因为导管尖端位于SVC下1/3靠近SVC/RA交界处,该位置血压低,导管易遵循血流动力学顺血流向下在血管内漂浮并平行于血管内壁,从而避免了导管尖端与血管内壁的长期接触而造成的血管内膜机械性损伤,此外此处血流较大,输注的药物可被迅速稀释,有效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当导管尖端位于SVC上段或中段时,导管尖端随血流在上腔静脉内摆动的幅度较大,因此继发性移位的发生概率较高且由于导管尖端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及继发性的化学性损伤概率增加,从而使血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导管尖端位于非SVC下1/3段时,导管尖端与SVC血管壁夹角增加,特别是从左侧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时,导管与SVC管壁呈一定角度的发生概率更大。体外研究表明当中心静脉的导管末端与SVC血管内壁夹角大于40゜时其发生静脉穿孔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同样若导管置入长度过长,尖端进入到右心房,会影响心脏瓣膜功能、可能导致心悸、胸闷甚至出现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心包填塞的发生率虽低,但其致死率较高。综上所述,导管尖端是否位于正常位置对于保证患者安全、使导管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达到最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患者体位改变对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在SVC内位置的移动影响是显著的。导管尖端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包括导管的类型、材质、置管静脉、患者体位等。
PICC有诸多优点:与外周静脉短留置针相比,PICC可有效减少药物外渗、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一针完成所有治疗,避免因频繁静脉穿刺和化疗药物外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PICC与其他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venous cat heter,CVC)相比,具有操作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加上近些年来操作技术的革新,使其在操作、患者舒适度、相关并发症等方面优势更加显著,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据报道,2007年全球约有1400万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其中PICC的使用量约330万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PICC在临床中应用显示着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如何将导管尖端置于以及带管过程中始终处于正确位置一直是亟待解决的一个临床问题。导管尖端位置正确与否对维持导管的正常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其中置管时导管放置位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选择可视化的相关辅助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导管尖端到位率、减少异位、堵管、PICC相关性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节约医疗资源,提高患者满意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未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50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