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临近空间载荷服务舱的加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37672.0 | 申请日: | 201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0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占超;钱路路;黄旻;赵宝玮;张桂峰;韩炜;孙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5B3/14 | 分类号: | H05B3/14;H05B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陈亮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临近 空间 载荷 服务舱 加热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临近空间载荷服务舱的加热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碳纳米薄膜、上层高温绝缘封面、下层高温绝缘封面、内部引线导电带和外部引线,所述上层高温绝缘封面和下层高温绝缘封面将所述碳纳米薄膜包裹后,通过粘性物质粘连在一起;同时在所述碳纳米薄膜的两端粘贴有内部引线导电带,所述内部引线导电带和外部引线通过焊锡焊接在一起;所述外部引线接入电源,通过加热所述碳纳米薄膜为载荷服务舱提供热量。上述装置重量轻、加热效率高,能够提高电‑热转换效率,具有最大化的加热、辐射接触面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载荷服务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临近空间载荷服务舱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临近空间通常指高度20-100km左右的地球空间,是多学科高度交叉的领域,涉及大气物理、空间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光化学、日地科学、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人类对临近空间的开发利用远远不及传统航空空域和卫星轨道空间,临近空间通常对应着传统飞机不容易飞上去,卫星不容易探下来的区域,相比中低层大气和更高的电离层及外空间,临近空间长期以来缺乏系统高效的观测手段,客观上成为人类对整个地球空间认知的薄弱点。为了增强对临近空间环境的了解,需要将科学探测载荷带到20Km以上的临近空间进行探测,由于临近空间环境十分恶劣,不仅有强紫外线辐射,还有低温低压环境,最低温度可达-70℃,因此需要将科学探测载荷安装在载荷服务舱内,为各个科学探测载荷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由于载荷服务舱需要长期驻留在临近空间执行任务,若舱内不采取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减小极寒条件冷却效应的影响,载荷很容易被冷透,进而影响科学探测的正常工作,因此载荷服务舱内需要安装加热装置,避免舱内出现低温情况。
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热控装置为电阻式薄膜加热片,电阻式薄膜加热片是将金属加热丝固定在粘性薄膜上,通过调整加热丝的长度、粗细来改变其电阻,进而改变加热片的功率,该电阻式薄膜加热片存在如下缺点:
1、在同样面积下与载体接触的加热面积小,加热薄膜内部的金属加热丝与加热丝之间有空隙,由于发热主要是金属丝发热,因此只有金属丝的地方才会与载体发生热交换,没有金属丝的地方就不加热;
2、电阻式薄膜只能采用接触式安装,需要将薄膜的一面紧紧贴合在被加热物体的表面,若贴合的质量不好,如有气泡会导致该部分金属丝不能正常与加热物体贴合,这样加热时,这部分金属丝由于不能及时将自身的热量传递出去,导致该部分热量集聚,最终烧断这段金属丝,使得加热薄膜都不能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临近空间载荷服务舱的加热装置,该装置重量轻、加热效率高,能够提高电-热转换效率,具有最大化的加热、辐射接触面积。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临近空间载荷服务舱的加热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碳纳米薄膜、上层高温绝缘封面、下层高温绝缘封面、内部引线导电带和外部引线,其中:
所述上层高温绝缘封面和下层高温绝缘封面将所述碳纳米薄膜包裹后,通过粘性物质粘连在一起;
同时在所述碳纳米薄膜的两端粘贴有内部引线导电带,所述内部引线导电带和外部引线通过焊锡焊接在一起;
所述外部引线接入电源,通过加热所述碳纳米薄膜为载荷服务舱提供热量。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上述装置重量轻、加热效率高,能够提高电-热转换效率,具有最大化的加热、辐射接触面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临近空间载荷服务舱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76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