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底开采平台建设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41942.5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2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成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度丘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01 | 分类号: | E21B43/01 |
代理公司: | 山东华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300 | 代理人: | 张俭伟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底 开采 平台 建设 系统 | ||
一种海底开采平台建设系统,涉及海底平台建设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平台基座,平台基座上安装有向上依次套接的导管,并通过若干导管形成无水导出腔道,无水导出腔道延伸至海面以上。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技术中受限于海底,不便于操作人员潜入作业,及受限于海深,不便于将海底矿藏进行导出;以及受限于洋流,易对开采管道造成晃动,影响建设稳定性及安全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底平台建设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底开采平台建设系统。
背景技术
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甲烷分子式CH4,在天然气组份中甲烷含量>96%),可燃冰分子式为CH4·6H20。陆上可燃冰矿分布在高纬度或高寒冻土层中,海底可燃冰分布在水深300~2000m的海底表面。我国在南海发现了丰富的可燃冰资源,以南海神狐海域为例,矿藏面积22km2,厚度20m,天然气储量194亿m3,价值700亿元(RMB)。
海底可燃冰的赋存状态是:海深300~2000m,压力3~20Mpa,温度2~3℃,赋存在海底表面的沉积层中(不是海底表面以下的地层中),这里所指的沉积层是海底淤泥(含水率80%左右)。这些海底淤泥通常面积为数平方公里,厚度几十米或上百米,淤泥上部没有巨石盖层,只有少量碳酸盐礁石(厚度0.5~2m,形状、位置极不规则)。可燃冰呈白色颗粒(粒径大约0.5~2cm)状,较均匀分布在淤泥中。1m3可燃冰能分解出164m3天然气0.8m3淡水。可燃冰矿(含可燃冰的淤泥)平均丰度为0.35,则1m3可燃冰矿可产:1m3(矿)*0.35*164m3(气)/(矿)=57.4m3(天然气)。
全球可燃冰储量非常丰富,是公认的21世纪新型能源。海底可燃冰发现已20多年,开采却是一个世界难题。20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海底可燃冰开采进行研究。主要方法有:①热解法-就是在淤泥中打井,注入大量热水,分解可燃冰。②降压法-打井至淤泥层,用井抽取淤泥中的水份,以降低压力,分解可燃冰。③置换法-打井至淤泥层,向井内注入CO2,让CO2置换可燃冰。上述方法虽经过20多年研究、试验,无一获得成功,海底中还具有丰富的液燃油、石油以及矿藏,其中海底的液燃油、石油、矿藏以及可燃冰至今无法投入商业性开采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受限于海底工作,操作人员无法潜入海底,在海底进行相关作业,这是影响了海底作业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可燃冰的开采需要建设开采平台,受限于海底的深度较深,这也是难以将开采后的可燃冰进行导出的难点。
第三,其中受限于海底的洋流,使得还易对开采管道造成晃动,直接影响到了开采平台建设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海底开采平台建设系统,用以解决传统技术中的受限于海底,不便于操作人员潜入作业,及受限于海深,不便于将可燃冰进行导出;以及受限于洋流,易对开采管道造成晃动,影响建设稳定性及安全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海底开采平台建设系统,包括平台基座,所述平台基座上安装有向上依次套接的导管,并通过若干导管形成无水导出腔道,所述无水导出腔道延伸至海面以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若干所述导管的外部还同轴共同套装有柔性辅助密封筒。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柔性辅助密封筒与若干所述导管的外壁随形设置,并与所述导管的外壁相贴合。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若干所述导管的外径由下到上呈逐渐递减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导管的内壁上还通过支撑架支撑于固接于其内部。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支撑架包括若干组呈十字形交叉的隔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度丘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度丘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419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