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功率三相逆变电源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46747.1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426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2 |
发明(设计)人: | 贾志强;杜文博;张英;王锦华;李双强;齐龙举;张锦怡;刘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537 | 分类号: | H02M7/537;H02M3/06;H02M1/38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73007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率 三相 电源 电路 | ||
1.一种小功率三相逆变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DC/DC变换单元、脉冲发生单元、脉冲分配及移相单元、一级驱动单元、二级功率放大单元,所述的DC/DC变换单元与二级功率放大单元连接,二级功率放大单元与一级驱动单元连接,一级驱动单元与脉冲分配及移相单元连接,脉冲分配及移相单元与脉冲发生单元连接,脉冲发生单元与DC/DC变换单元连接;所述一级驱动单元包括芯片U5,电阻R2、R3、R4、R5、R6、R7,芯片U5的引脚8接地,包括芯片U5的15引脚、14引脚、13引脚、12引脚、11引脚和10引脚分别与电阻R2、R3、R4、R5、R6、R7一端连接,电阻R2、R3、R4、R5、R6、R7另一端以及U5的9引脚与电源VCC连接;所述DC/DC变换单元包括电源转换模块P1、VR1,二极管D8,滤波电感L6,钽电容C16、C91,电容C6、C7、C8、C9、C15、C93、C94、C97、C99,电阻R8,电容C6、C9、C15的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VR1的输入端连接,电容C6、C9、C15的另一端与地连接,电容C7、C8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VR1的输出端连接,电容C7、C8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源转换模块VR1的接地端接地,钽电容C16的正极与电源转换模块VR1的输入端连接,钽电容C16的负极接地,所述的电阻R8的一端与钽电容C16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电源VCC以及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与钽电容C91的正极、电容C93的一端以及滤波电感L6的一端连接,所述的钽电容C91的负极、电容C93的另一端接地,滤波电感L6的另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P1的正输入端、电容C94的一端连接,电容C94的另一端接地,电源转换模块P1的负输入端接地,所述的电容C97、C99的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P1的正输出端连接,电容C97、C99的另一端与电源转换模块P1的公共端以及地连接;所述脉冲发生单元由电容C1、C2、电阻R1、芯片U1、晶振Y1构成,所述的电容C1一端、晶振Y1、电阻R1的一端与芯片U1的11引脚连接,电容C1另一端与芯片U1的12引脚以及地连接,晶振Y1、电阻R1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10引脚连接,电容C2一端与芯片U1的12引脚以及地连接,电容C2另一端与芯片U1的10引脚连接,芯片U1的16引脚与DC/DC变换单元中电源转换模块VR1的输出端连接,芯片U1的1引脚与脉冲分配及移相单元中芯片U2的7引脚连接,芯片U1的8引脚接地;所述脉冲分配及移相单元包括芯片U2、芯片U4、电阻R19、电容C12,芯片U4包括6个非门逻辑单元U4A、U4B、U4C、U4D、U4E、U4F,所述的芯片U2的1引脚、6引脚、16引脚与DC/DC变换单元中电源转换模块VR1的输出端连接,芯片U2的2引脚、8引脚、10引脚、14引脚、15引脚接地,电容C12的一端与DC/DC变换单元中电源转换模块VR1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2的9引脚连接,所述的电阻R19的一端与电容C12的另一端以及芯片U2的9引脚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2的11引脚分别与非门逻辑单元U4B、U4E的输入端以及一级驱动单元中的芯片U5的7引脚连接,非门逻辑单元U4B、U4E的输出端均与一级驱动单元中的芯片U5的6引脚连接,芯片U2的12引脚分别与非门逻辑单元U4C、U4D的输入端以及一级驱动单元中的芯片U5的5引脚连接,非门逻辑单元U4C、U4D的输出端均与一级驱动单元中的芯片U5的4引脚连接,芯片U2的13引脚分别与非门逻辑单元U4A、U4F的输入端以及一级驱动单元中的芯片U5的3引脚连接,非门逻辑单元U4A、U4F的输出端均与一级驱动单元中的芯片U5的2引脚连接;所述二级功率放大单元包括功率三极管Q1~Q6、光耦芯片U6~U8、续流二极管D3~D8,防反接二极管D1、D2,滤波电容C3、C4、C5、C13、C14,功率三极管Q1、Q3、Q5的集电极分别与滤波电容C13、C14的一端以及DC/DC变换单元中电源转换模块P1的正输出端连接,滤波电容C13、C14的另一端接地,功率三极管Q1、Q3、Q5的基极分别与光耦芯片U6、U7、U8的内部的三极管的发射极一一对应连接,功率三极管Q1、Q3、Q5的发射极分别与三极管Q2、Q4、Q6的集电极一一对应连接,功率三极管Q2、Q4、Q6的发射极均与防反接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功率三极管Q2、Q4、Q6的基极分别与驱动单元中芯片U5的11引脚、13引脚、15引脚一一对应连接,滤波电容C3、C4、C5分别与功率三极管Q1、Q3、Q5的发射极一一对应连接,光耦芯片U6、U7、U8的内部的三极管的集电极均与DC/DC变换单元中电源转换模块P1的正输出端连接,光耦芯片U6、U7、U8的内部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均与防反接二极管D2正极连接,光耦芯片U6、U7、U8的内部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驱动单元中芯片U5的10引脚、12引脚、14引脚一一对应连接,
续流二极管D3的负极与功率三极管Q1集电极连接,续流二极管D3的正极与功率三极管Q1发射极连接,
续流二极管D4的负极与功率三极管Q3集电极连接,续流二极管D4的正极与功率三极管Q3发射极连接,
续流二极管D5的负极与功率三极管Q5集电极连接,续流二极管D5的正极与功率三极管Q5发射极连接,
续流二极管D6的负极与功率三极管Q2集电极连接,续流二极管D6的正极与功率三极管Q2发射极连接,
续流二极管D7的负极与功率三极管Q4集电极连接,续流二极管D7的正极与功率三极管Q4发射极连接,
续流二极管D8的负极与功率三极管Q6集电极连接,续流二极管D8的正极与功率三极管Q6发射极连接,
防反接二极管D1、D2的负极均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4674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介质波导滤波器
- 下一篇:基于兴趣点及导航数据的手机信令数据出行方式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