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的手持式细水雾灭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46953.2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752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夏云春;吴静;李凯;张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C31/05 | 分类号: | A62C31/05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张加宽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垂直 管道 气体 射流 手持 水雾 灭火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的手持式细水雾灭火装置:利用一个带有可伸缩支杆的灭火环套装在垂直气体泄露管道的射流火焰下方,利用灭火环上方的主灭火喷嘴压制火势并利用给水泵高速水雾的汽流将可燃性气体压向边缘流动,再通过沿灭火环周向上方的下灭火喷嘴喷射细水雾,在燃烧火焰的根部附近区域形成一个完整包围燃烧火焰的细水雾封闭包络面,在主灭火喷嘴和下灭火喷嘴喷同时喷射细水雾时的冷却和窒息协效作用下使得燃烧火焰快速降温并由于窒息而快速灭火。本发明的一种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的手持式细水雾灭火装置既保证了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的快速、有效灭火的目的,又达到了体积小、重量轻,且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和使用方便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的手持式细水雾灭火装置,属于消防及安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能源及化工工业飞速发展,这些工业生产过程的管道林立,经常发生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的垂直管道的泄露并引发燃烧。而这些射流燃烧管道根据操作规程必须在灭火后才能关闭阀门,否则会由于管道内的回火而引起更大的灾害事故甚至爆炸。而这些垂直射流管道的燃烧火势大、气流喷射速度快、冲击力大,很难通过常用的覆盖方法来进行灭火,覆盖物还没有靠近射流火焰就被强大的喷射气流吹飞,在灭火过程中由于操作空间的限制,往往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人员的伤亡或引发事故的迅速恶化;而其它的灭火方法也很难达到灭火的技术要求。因此,为保障人员的安全及减少事故的危害程度,必须采用专用的灭火器具,对这类垂直管道的高速射流火进行灭火。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垂直管道高速气体射流燃烧火灾难以扑灭等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的手持式细水雾灭火装置,能快速、有效扑灭垂直管道的高速气体射流火灾,使泄露事故快速处理,并保护火灾扑救人员的安全。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的手持式细水雾灭火装置,在垂直管道出口套装灭火环装置;
所述的灭火环装置由灭火环、主灭火喷嘴、下灭火喷嘴和固定装置组成,由固定装置将整个灭火环装置整体固定在垂直气体管道的侧壁并固定,所述的灭火环的形状为圆环状,沿周向正上方一体式均匀设有开口垂直向上的下灭火喷嘴,在周向正上方的直径上一体式设有均压器支架,所述均压器支架顶端中间设有朝下的主灭火喷嘴,所述,主灭火喷嘴和下灭火喷嘴分别通过给水支管与给水均配器连通,给水均配器再通过给水管与给水泵连通并供给所需的灭火水。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
优选的,所述的下灭火喷嘴为不锈钢细水雾喷嘴,共8个,喷射角度为120°~135°,沿灭火环周向上方一体式垂直布置。
优选的,所述的均压器支架顶端中间设有均压器,所述均压器上端中心部位一体式设有一根垂直的连通均压器入口管,主灭火喷嘴连通在均压器底部。
优选的,所述的主灭火喷嘴为不锈钢细水雾喷嘴,喷射角度为120°~150°,开口垂直向下呈一体式设置在均压器的下底中心部位并处于灭火环垂直中心线上。
优选的,所述的固定装置由耳板和调节杆组成,所述的耳板共2块,呈倒“L”形,水平段的端部固定连接在灭火环周向侧面且呈对称布置,靠近垂直段下端的中间部位设有一个圆形螺纹通孔,圆形螺纹通孔内水平设置带有外螺纹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一端通过球头接头连接固定管夹,另一端一体式设有一个调节手环。
优选的,所述给水均配器设在其中一块耳板水平段中间部位,且为一体式固定,所述给水均配器上端和底部封闭,上端的中心部位一体式设有垂直入口管,且垂直入口管的上端部设有一个锁紧器,靠近底部的侧壁对称设有2个水平出水口,一个水平出水口由给水支管与灭火环上的灭火环给水口连通,另一个水平出水口由另一根给水支管与均压器入口管连通,垂直入口管由给水管与给水泵出口连通,且所有的连通接口采用锁紧器锁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建筑大学,未经安徽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469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