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的手持式混合气体灭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46954.7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752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夏云春;吴静;李凯;张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C31/00 | 分类号: | A62C31/00;A62C31/02;A62C31/28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张加宽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垂直 管道 气体 射流 手持 混合气体 灭火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的手持式混合气体灭火装置:利用一个固定装置将带有灭火喷嘴的扩压分配器固定在垂直气体管道燃烧火焰的上方,并利用正中位置的主灭火喷嘴喷射出的灭火剂压制火势,再利用周围的四个辅灭火喷嘴喷射出的灭火剂完全覆盖火焰根部附近区域,在混合气体灭火剂的窒息、化学抑制、冷却和冲击的协效作用下,燃烧火焰快速熄灭。本发明的一种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的手持式混合气体灭火装置既保证了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的快速、有效灭火的目的,又达到了体积小、重量轻,且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和使用方便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的手持式混合气体灭火装置,属于消防及安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我国能源及化工行业,带有可燃性气体的管道比比皆是,气体的成份也千差万别,对于有的可燃性气体,其在燃烧的高温下可能与水反应产生大量易燃易爆气体或释放出大量热,如果再采用水系灭火剂进行灭火处理时,就有可能引发瞬间爆炸,从而导致事故的瞬间扩大,并有可能带来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样的事故在石油化工行业也屡见不鲜。因此,为保证石油化工行业垂直管道火灾事故中的灭火安全,必须对现有的灭火装置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石油化工行业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在细水雾灭火过程中遇水发生化学反应可能引发爆炸等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的手持式混合气体灭火装置,能快速、有效扑灭垂直管道高速气体射流火灾,又可以保障火灾扑救过程的安全性。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的手持式混合气体灭火装置:在垂直管道出口下方套装混合气体灭火装置;
所述的混合气体灭火装置包括灭火装置和固定装置,由固定装置将混合气体灭火装置整体固定在垂直管道的侧壁并固定,混合气体灭火装置灭火所需的灭火剂由灭火剂瓶组供给,并由与灭火剂瓶组连通的灭火剂输送管输送到混合气体灭火装置。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
优选的,所述的混合气体灭火装置由扩压分配器、主灭火喷嘴和辅灭火喷嘴组成,所述的扩压分配器为密闭容器,底部正中部位设有一个开口垂直朝下的主灭火喷嘴,并在椭球底部的周向均匀设有辅灭火喷嘴,右外侧设有一个气体灭火剂入口管。
优选的,所述的辅灭火喷嘴为不锈钢气体灭火剂喷嘴,共4个,喷射角度为120°~135°,开口朝外下侧且开口方向与垂直方向成15°~30°角。
优选的,所述的主灭火喷嘴为不锈钢气体灭火剂喷嘴,喷射角度为90°~120°。
优选的,所述的气体灭火剂入口管由钢管加工制成,一体式设置在扩压分配器右外侧向上45°方向,右上端开口朝外侧向上45°方向并在端口一体式设有一个锁紧器,左下端与扩压分配器连通。
优选的,所述的固定装置由耳板和调节杆组成,所述的耳板共2块,呈倒“L”形,水平段的端部固定连接在扩压分配器正中部位周向外侧且呈对称布置,靠近垂直段下端的中间部位设有一个圆形螺纹通孔,圆形螺纹通孔内水平设置带有外螺纹的握手固定螺杆,所述握手固定螺杆一端通过球头接头连接固定管夹,另一端一体式设有一个调节手环。
优选的,所述的灭火剂输送管为金属软管,灭火剂输送管上设有控制阀,所述灭火剂输送管一端与扩压分配器上的气体灭火剂入口管连通并通过锁紧器锁紧,另一端的端部为法兰并通过法兰与灭火剂瓶组的集气管法兰连通。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一种垂直管道气体射流火的手持式混合气体灭火装置,可以快捷地扑灭垂直管道气体燃烧火灾,克服了石油化工行业有的遇水发生化学反应且易引发爆炸所带来灭火过程危险性和危害性都很大的缺点,既可以用于扑灭遇水发生化学反应且易引发爆炸类可燃性气体垂直管道射流火灾,也可以用于扑灭一般类可燃性气体垂直管道射流火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建筑大学,未经安徽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469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