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化构件耐火性能的测试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52791.3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03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日鹏;姜春雨;刘鑫泽;王禹轩;赵桂利;矫恒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1/12 | 分类号: | G01N31/12;G01N25/22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张红凤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化 构件 耐火 性能 测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化构件耐火性能测试系统,属于安全科学与工程应急处置技术领域。其包括燃气系统、控制系统及水冲击系统,燃气系统用于模拟石化池火和/或喷射火,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燃气系统中燃烧喷嘴的开启或温度的增减,水冲击系统用于测试石化构件的抗水冲击性能,燃气系统包括丙烷输送机构和空气输送机构,丙烷输送机构和空气输送机构分别将丙烷和空气输送至空燃比例阀中进行混合,然后经输出管路输出,输出管路连接有多根支管,其中每根支管上均设置有点火电极及燃烧喷嘴。本发明测试系统综合考虑了池火和喷射火的特性,考虑了抗水冲击性能,可对石化行业的构件进行耐火性能测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安全科学与工程应急处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化构件耐火性能的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石化行业的蓬勃发展,石化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急剧增加。石化企业内部涉及的物料多为易燃易爆的油品,因此,石化火灾事故频繁发生。
石化火灾不同于建筑火灾,石化火灾主要的火灾类型包括池火、流淌火和喷射火,其中,流淌火和池火的主要区别是火灾周边是否有限制,流淌火周边没有限制,因此油品会继续流淌,池火周边有限制,因此不再流淌;相同尺寸的池火和流淌火的火焰温度和周边热辐射基本相同;而喷射火则与之不同,喷射火是高压液体或气体泄漏,遇到点火源产生,由于液体或气体是高压状态,泄漏速率与火灾的燃烧速率都较大,热释放速率高,火焰温度高,热辐射强度大。
为此,要研究石化火灾对构件的危害,主要;考虑池火和喷射火两种火灾形态对构件的影响即可。目前,国内针对石化火灾对构件的危害,并没有专门的标准,石化行业测试火灾对构件的危害,都采用GB—9978《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该标准采用耐火试验炉,通过规定炉内温度和压力,测试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而石化火灾与建筑火灾差别很大,石化池火灾的温度和温升速率都比建筑火灾高,石化喷射火的温度和温升速率则比池火灾的还要高,同时,喷射火还存在火焰形态长,具有冲击效应,多次冲击效应等;针对构件的灭火救援,还需要测试构件的抗水冲击能力。
因此,急需一种石化构件耐火性能的测试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石化火灾及构件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石化构件耐火性能的测试系统,综合考虑了池火和喷射火的特性,考虑了抗水冲击性能,可对石化行业的构件进行耐火性能测试。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石化构件耐火性能的测试系统,其包括燃气系统、控制系统及水冲击系统;
所述的燃气系统用于模拟石化池火和/或喷射火,所述的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燃气系统中燃烧喷嘴的开启或温度的增减,所述的水冲击系统用于测试石化构件的抗水冲击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上述的燃气系统包括丙烷输送机构和空气输送机构,丙烷输送机构和空气输送机构分别将丙烷和空气输送至空燃比例阀中进行混合,然后经输出管路输出,上述的输出管路连接有多根支管,其中每根支管上均设置有点火电极及燃烧喷嘴。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方案,上述的丙烷输送机构包括通过第一输气管线依次连接的液化丙烷罐、第一电磁阀、气化炉、一级减压阀、气液分离器、二级减压阀,在上述的二级减压阀后的第一输气管线分为两条支路,一条支路管线通过第六电磁阀连接上述空燃比例阀,另一条支路管线连接有第七电磁阀,另一端连接在上述空燃比例阀后端的支路管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空气输送机构包括通过第二输气管线依次连接的风机、流量计、第二电磁阀、第一电动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输气管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空燃比例阀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支管至少设置有三根,对应的每根支管上设置有一个燃烧喷嘴,分别为第一燃烧喷嘴、第二燃烧喷嘴和第三燃烧喷嘴,在第一燃烧喷嘴的后方安装有第三电磁阀和第二电动流量调节阀,在第二燃烧喷嘴的后方安装有第四电磁阀和第三电动流量调节阀,在第三燃烧喷嘴的后方安装有第五电磁阀和第四电动流量调节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527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