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扫描电镜-拉曼技术鉴定水溶液中纳米塑料颗粒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56199.0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2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邱宇平;董志强;张文;祝凌;韩文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3/2251 | 分类号: | G01N23/2251;G01N23/2202;G01N21/65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周一新;胡永宏 |
地址: | 2000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扫描电镜 技术 鉴定 水溶液 纳米 塑料颗粒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纳米塑料鉴定领域,公开了基于扫描电镜‑拉曼技术鉴定水溶液中纳米塑料颗粒的方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含白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联用仪参数设定和优化实现纳米塑料颗粒的靶向识别和原位鉴定,包括:待检测水溶液依次经10μm和1μm的聚醚砜滤膜分级过滤后室温下均匀滴于干净硅片上,自然风干后置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真空腔内的样品台上,设置相应的测试参数得到扫描电镜图像,再将检测样品自动传递至拉曼光谱下并保持同一位置,设置合适的测试参数得到拉曼图像,进行图像分析和判断。同传统检测方法相比,本发明可以在确保纳米塑料样品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获取溶液中纳米颗粒形貌,同时鉴定出纳米颗粒是否含有塑料成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塑料鉴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扫描电镜-拉曼技术鉴定水溶液中纳米塑料颗粒的方法,通过参数设定和测试实现。
背景技术
目前,液体溶液中纳米塑料的鉴定技术主要有动态光散射和扫描电镜技术。动态光散射技术通过悬浮体激光束的强度波动,可测量1nm到3mm尺寸的颗粒,其广泛用于颗粒尺寸表征,尤其是毒理学实验中初级纳米塑料的表征,但是动态光散射技术使用的理论模型是基于球体的,适用于单分散悬浮液。在实际应用中易被基质、聚集物或空气中的灰尘污染,容易产生误差,从而影响甚至掩盖实际分析结果。扫描电镜技术是利用聚焦非常细的高能电子束在试样上扫描,激发出各种物理信息,通过接受和放大这些信息来显示成像以获得表面形貌,但两种手段均不能识别粒子的化学特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拉曼光谱技术配备完善的聚合物光谱库,不仅可以验证塑料是否存在,还可以鉴定塑料类别,但截止目前,其能识别的最小粒径为1μm,达不到纳米尺度。此外,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测定通常是将样品过滤至滤膜上进行测定,不能实现点对点单个纳米塑料颗粒的原位鉴定。
扫描电镜-拉曼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手段,结合电镜的高分辨率与光谱的化学鉴别等优势已经广泛用于无机盐、矿物质以及无机碳纳米材料的鉴别。在扫描电镜-拉曼测定过程中,电子束能量和拉曼光强较高,容易破坏样品有机成分,截至目前仍未有合适的参数设定,故其在纳米塑料的鉴别中鲜有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溶液中纳米塑料的形貌观察和性质鉴定,同时确保纳米塑料不被破坏,本发明提供一种鉴定水溶液中纳米塑料颗粒的方法,基于合适参数设定,首次实现扫描电镜-拉曼技术用于水溶液中纳米塑料颗粒的鉴定,该方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含白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联用仪参数设定和优化实现纳米塑料颗粒的靶向识别和原位鉴定,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检测样品:待检测的水溶液依次经10μm和1μm的聚醚砜滤膜分级过滤,室温下将过滤液均匀滴于干净硅片上,自然风干,得到检测样品;
(2)靶向识别样品中纳米颗粒:将上述检测样品置于所述扫描电子显微镜真空腔内的样品台上,设置其测试参数包括:放大倍数为100倍、样品电流为0.75NA、所述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光学镜头和所述检测样品表面的距离为4mm,和加速电压为1~3kV,扫描所述检测样品,得到扫描电镜图像,识别其内存在的纳米颗粒;
(3)原位鉴定纳米颗粒材质:扫描后的检测样品自动传递至所述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下并保持同一位置,设置其测试参数包括:空间分辨率为360nm、光谱分辨率为1cm-1、扫描范围为250×250×250μm、激光波长为532nm或785nm、激光功率为5~10mW、采集时间为5~10s和积分次数为2~5次,测定并根据相关点位的拉曼信号得到拉曼图像,原位鉴定上述识别的纳米颗粒是否为纳米塑料。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还包括将空白样品干净硅片依次经步骤(2)和(3)所得图像和/或参数作为参考。
所述水溶液包括纯净水溶液、去离子水溶液、矿泉水溶液、盐水溶液和海水溶液中的一种。
所述纳米颗粒的粒径范围为360~1000n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561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