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人工智能的主动120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59440.5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83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万军;孙璇;刘娟;贺华;王莹颖;柯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H50/30 | 分类号: | G16H50/30;G16H80/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李丹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人工智能 主动 120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主动120系统,该系统包括:用户健康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通过智能健康穿戴设备采集用户的日常健康数据,并关联用户的体检数据和诊疗过程中的医疗数据;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块,用于对用户数据进行异常数据的分析筛选;主动120对接模块,用于根据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块的诊断结果,进行120呼叫主动干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分析模型,将异常数据推送给医生再进行诊断或干预,不仅极大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快速地发现异常病人,及时预警,及时提示医疗干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健康服务信息化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主动 120系统。
背景技术
根据相关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达2.9亿,高血压、肿瘤、脑卒中、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患病率与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为患者早期对疾病知晓度和干预比例不高,且大部分医疗机构还停留在疾病诊疗的被动服务模式。如何缩短患者症状发作到接受有效医疗救治的时间,对降低心梗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结合,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研究开发心血管疾病主动120健康监控系统,提高慢病患者依从性和慢病控制率,缩短慢病患者从症状发作到医疗救治实施的时间,改变被动医疗服务模式,实现“未病先防、慢病准治、重病早治、急病快治”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主动120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主动120 系统,包括:
用户健康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通过智能健康穿戴设备采集用户的日常健康数据,并关联用户的体检数据和诊疗过程中的医疗数据;并将上述用户数据上传至云端;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块,用于对用户数据进行异常数据的分析筛选,所述分析筛选采用心电人工智能分析模型;
主动120对接模块,用于根据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块的诊断结果,进行120 呼叫主动干预,具体如下:
若诊断结果评估为正常,将诊断结果发送给用户;
若诊断结果评估为轻度异常,将诊断结果发送给用户和医生,根据医生二次确认判读的结果确定是否触发120呼叫中心;
若诊断结果评估为危急重症,将诊断结果发送给用户,并触发120呼叫中心。
按上述方案,所述用户健康数据采集模块中智能健康穿戴设备包括单导联或十二导联心电穿戴设备。
按上述方案,所述心电人工智能分析模型的建立方法如下:
1)建立数据集,所述数据集为海量的心电信号数据的原始值;
2)数据处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所述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脱敏、数据清洗、降噪、标准化和归一化;
3)使用医学数据标注工具对异常生理信号数据进行标签标注,所述标注类型为临床诊断统计的18个分类;
4)将数据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训练集进行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神经网络模型为用于生理电信号分析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于单导联心电数据采用四分类的方法,对于十二导联心电数据采用二分类的方法,并在18种心血管疾病分类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迁移学习;
按上述方案,所述步骤2)中数据预处理具体如下:
数据脱敏:从数据集中去掉病人相关的敏感信息;
数据清洗:根据医生的诊断信息,判断采集到的数据是否是正常采集数据,去除掉异常采集的数据;
降噪:通过带通滤波过滤掉对训练结果造成干扰的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594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游戏存档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网络私接识别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