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裂缝-孔隙型储层动静态渗透率转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63854.5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51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李雄炎;杜向东;秦瑞宝;魏丹;平海涛;曹景记;刘小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E21B47/00;G06F30/20;G06F17/15;G06F17/18;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王灏增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裂缝 孔隙 型储层动 静态 渗透 转换 方法 | ||
1.一种微裂缝-孔隙型储层动静态渗透率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基于地层某一深度下微裂缝-孔隙型油气藏的岩心样品,对岩心柱子和岩心薄片中所发育的微裂缝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所发育的微裂缝的数据信息;
2)基于微裂缝-孔隙型油气藏的目的层段的电成像或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和步骤1中的微裂缝的数据信息建立不同类型微裂缝及其特征在电成像或阵列声波测井资料上的发育模式;
3)分析微裂缝在电成像或阵列声波测井资料上的响应特征,并通过测井资料处理和解释得到微裂缝孔隙度;
4)建立每一类储层中有效孔隙度和静态渗透率的函数关系;
5)建立基于不同测井曲线数值划分不同微裂缝-孔隙型储层类别的分类模型;
6)分别建立微裂缝-孔隙型储层、孔隙型储层静态渗透率与动态渗透率之间的转换关系;
7)基于步骤6)中的转换关系,采用静态渗透率便可以计算得到动态渗透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裂缝-孔隙型储层动静态渗透率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微裂缝的相关数据包括:微裂缝的类型、微裂缝的密度、微裂缝的宽度及微裂缝延伸长度;所述微裂缝的类型包括:高角度缝、斜交缝、诱导缝、充填-半充填缝和斜交网状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裂缝-孔隙型储层动静态渗透率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具体包括利用测井仪器在微裂缝-孔隙型油气藏的目的层段采集电成像或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基于所采集的电成像或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分析步骤1)中岩心柱子和岩心薄片上所发育微裂缝的类型、密度、宽度和延伸长度在电成像或阵列声波测井资料上的响应特征,并建立不同类型微裂缝及其特征在电成像或阵列声波测井资料上的发育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裂缝-孔隙型储层动静态渗透率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通过对微裂缝-孔隙型油气藏目的层段所采集的电成像或阵列声波测井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得到微裂缝-孔隙型油气藏目的层段每一个测量深度点的微裂缝孔隙度;
基于岩心样品的物性分析结果,采用岩心分析的有效孔隙度、静态渗透率计算微裂缝-孔隙型油气藏目的层段不同深度储层的储集空间指标RSI,计算公式为:
式中,Kc为岩心分析的静态渗透率,mD;为岩心分析的有效孔隙度,小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裂缝-孔隙型储层动静态渗透率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每一类微裂缝-孔隙型储层有效孔隙度与静态渗透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下:
式中,Ks为静态渗透率;为有效孔隙度;g、h为常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裂缝-孔隙型储层动静态渗透率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将步骤3)计算得到的不同深度储层的储集空间指标RSI细分为多个分布范围,并使得每一储集空间指标RSI的范围区间对应着一类微裂缝-孔隙型储层,分类方式如下:
Ι=f(a<RSI≤b),ΙΙ=f(c<RSI≤d),ΙΙΙ=f(e<RSI≤f)···
式中,Ι、ΙΙ、ΙΙΙ为微裂缝-孔隙型储层所属的类别号;RSI为储集空间指标;a、b、c、d、e、f为储集空间指标数值;
当每个分布范围内的有效孔隙度与静态渗透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均满足所对应的一类微裂缝-孔隙型储层静态渗透率计算的精度时,则以该细分范围为准;如若不满足所对应的一类微裂缝-孔隙型储层静态渗透率计算的精度时,则需重新对不同深度储层的储集空间指标RSI细分,直到细分后每个范围的有效孔隙度与静态渗透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均满足所对应的一类微裂缝-孔隙型储层静态渗透率计算的精度为止。其中,每一类微裂缝-孔隙型储层有效孔隙度与静态渗透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下:
式中,Ks为静态渗透率;为有效孔隙度;g、h为常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385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