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FTU的自动切换蓄电池组及FTU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69492.0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0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董琦;贾鑫鑫;薛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森电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9/06 | 分类号: | H02J9/06;H02J7/35 |
代理公司: | 徐州创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53 | 代理人: | 陈俊杰 |
地址: |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新东***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ftu 自动 切换 蓄电池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FTU的自动切换蓄电池组及FTU结构,自动切换蓄电池组包括两块蓄电池组和自动切换系统;自动切换系统包括低电压继电器K1、通电延时继电器K2、中间继电器K3、中间继电器K4;低电压继电器K1的线圈并接到蓄电池组Ⅰ的电源线中,低电压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与通电延时继电器K2的线圈相连,通电延时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与中间继电器K3的线圈相连,中间继电器K3的两个常闭触点串接到蓄电池组Ⅰ的电源线中;中间继电器K3的一个常开触点S1与中间继电器K4的线圈相连,中间继电器K4的两个常开触点串接到蓄电池组Ⅱ的电源线中;当蓄电池组Ⅰ出现欠电情况时,自动切换系统会切断蓄电池组Ⅰ线路,从而导通蓄电池组Ⅱ线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FTU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FTU的自动切换蓄电池组。
背景技术
馈线终端(FTU)是基于当代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高速工业网络技术研制的一种集遥测、遥信、遥控、保护和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微机型配电自动化站所终端。
FTU它实质上是介于远方终端(RTU)与继电保护之间的一种自动化终端,所以十分重要。由于它管控的部件多,以致工作电源电流大,普通电源难以胜任,因而它的工作需要专用的工作电源,同时需要并以铅酸电池同时供电。
在罩式FTU或者柜式FTU中仅有一块蓄电池进行供电,当这块蓄电池亏电或者损坏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充电或者更换,那无疑会影响FTU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FTU的自动切换蓄电池组。
本发明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应用于FTU的自动切换蓄电池组,包括两块蓄电池组和自动切换系统;
所述自动切换系统包括低电压继电器K1、通电延时继电器K2、中间继电器K3、中间继电器K4;所述低电压继电器K1的线圈并接到蓄电池组Ⅰ的电源线中,所述低电压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与通电延时继电器K2的线圈相连,所述通电延时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与中间继电器K3的线圈相连,所述中间继电器K3的两个常闭触点串接到蓄电池组Ⅰ的电源线中;所述中间继电器K3的一个常开触点S1与中间继电器K4的线圈相连,所述中间继电器K4的两个常开触点串接到蓄电池组Ⅱ的电源线中;当蓄电池组Ⅰ出现欠电情况时,自动切换系统会切断蓄电池组Ⅰ线路,从而导通蓄电池组Ⅱ线路。
进一步,所述中间继电器K3的一个常开触点S2与中间继电器K5的线圈相连,中间继电器K5的一个常开触点S3串接在充电装置的电源中,该充电装置用以对蓄电池组Ⅰ充电。
进一步,所述中间继电器K5的一个常开触点S4串接在报警电路中,用以发出警报进行提示。
进一步,所述报警电路包括电阻、蜂鸣器和三极管;所述蜂鸣器与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电阻与常开触点S4相连,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
进一步,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光伏电池板、逆变装置和储能电池;所述光伏电池板通过逆变装置与储能电池相连,用于将光能转换成电能进行存储,存储后的电能用以对电量不足的蓄电池组进行充电。
进一步,所述充电装置为充电机。
本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之所以设置两个蓄电池组,是因为当运行中的蓄电池组Ⅰ在欠压情况下运行时,通过自动切换控制系统实现另一个蓄电池组Ⅱ进行工作,当蓄电池组Ⅰ在正常电压情况下运行时,自动切换控制系统就会控制蓄电池组Ⅱ停止,打开蓄电池组Ⅰ进行工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保护性方案。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森电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森电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94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