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棒线材的补热轧制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70115.9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78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赵永劭;陈文勇;张剑;李亚彦;张海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16 | 分类号: | B21B1/16;B21B1/46;B21B37/7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柳萌 |
地址: | 067000 河北省承***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材 轧制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棒线材的补热轧制工艺,属于轧制技术领域,包括补热工序、轧制工序,补热工序对由连铸生产出的连铸坯进行补温,补温后连铸坯的首尾温差小于30℃。本发明提供的棒线材的补热轧制工艺,提高了棒线材的通条性能的稳定性,使得棒线材的通条性能差稳定在15Mpa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轧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棒线材的补热轧制工艺。
背景技术
传统的棒线材轧制工艺流程一般为连铸工序生产切割后的连铸坯由输送辊道送至轧机进行轧制。但是,在输送过程中,连铸坯表面温度会出现损耗,这种温度损耗使得连铸坯头尾形成较大温差,这种温差将直接影响后续轧制生产的棒线材通条性能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棒线材的补热轧制工艺,旨在解决铸坯在运输过程中产生温度损耗影响棒线材通条性能的稳定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棒线材的补热轧制工艺,包括补热工序、轧制工序,补热工序对由连铸生产的连铸坯进行补温,补温后连铸坯的首尾温差小于30℃。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补热工序对连铸坯的补热段进行补温,补热段的长度占连铸坯总长的1/3,补热段的一端为连铸坯的头部。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补热工序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检测连铸坯表面温度,得到连铸坯沿长度方向的温度曲线,将温度信号传递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得到连铸坯需要加热到的设定温度;
步骤2、检测补热段远离头部的端部是否到达调温模块,若达到调温模块,则控制模块控制调温模块对连铸坯进行补温;
步骤3、检测头部是否送出调温模块,若送出调温模块,则结束补温。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控制模块控制调温模块对连铸坯进行补温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控制模块根据设定温度控制调温模块对连铸坯的补热段进行加热;
步骤(2)、检测补热段运送出调温模块的送出温度,并将送出温度传递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将送出温度与设定的温度比较;
若送出温度小于设定温度,则控制模块控制增加调温模块的加热温度和/或降低连铸坯的运输速度;
若送出温度大于设定温度,则控制模块控制降低调温模块的加热温度和/或提高连铸坯的运输速度。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补热工序设置为多级,多级补热工序顺序执行后进入所述轧制工序。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调温模块通过调节电压调节加热温度,电压为800-1250V。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运输速度为0.2m/min-2m/min。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补热工序设置为3-6级。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连铸坯通过传输装置传送,所述传送装置为传送辊传送。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调温模块设于传送辊间。
本发明提供的棒线材的补热轧制工艺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棒线材的补热轧制工艺,连铸产出的连铸坯进行补温,补温后连铸坯的首尾温差小于30度,经过补热工艺的连铸坯迅速运输至轧制装置进行轧制工艺,提高了棒线材的通条性能的稳定性,使得棒线材的通条性能差稳定在15Mpa以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未经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01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