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支持车载数据两阶段传输的中继部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70279.1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133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肖海林;吴彬;周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4/40 | 分类号: | H04W4/40;H04W40/22;H04W52/02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刘梅芳 |
地址: | 430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持 车载 数据 阶段 传输 中继 部署 方法 | ||
1.一种支持车载数据两阶段传输的中继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生成现有城市路网的网络设施部署图:生成现有城市路网的网络设施部署图过程为:
(1-1)从城市管理部门处分别获得城市路网信息、已部署RSU、小基站和宏基站的地理位置与功能信息;
(1-2)依据步骤(1-1)获取的宏基站的覆盖范围生成对应区域的路网图;
(1-3)在步骤(1-2)得到的路网图上标记已部署RSU、小基站和宏基站的地理位置与通信能力,构成单个宏基站的路网的网络设施部署图;
(1-4)以单一宏基站为独立个体,重复步骤(1-1)-(1-3),生成现有城市路网的网络设施部署图;
2)基于多层环状协作机制的三层协作中继规划与部署:所述三层协作中继规划与部署过程为:
(2-1)确定基于多层环状协作机制下三层协作中继部署区域,包括:
(2-1-1)确定三层环状协作区域位置优化模型:假设
min Ptot (1),
SCM,BS(R2,BS)≥SVeh (4),
其中,公式(1)中的Ptot为两阶段组播时的总功耗;公式(2)中P2,BS为两阶段组播时宏基站的发射功率,P2,R为协作中继转发时采用的发射功率,为需要的中继预期数量,P1,BS为传统MBSFN通信时宏基站的发射功率;公式(3)中R2,BS为宏基站的发射功率为P2,BS时可实现可靠覆盖的通信半径,为各层协作中继发射功率为P2,R时可实现的可靠中继范围,R为宏基站的覆盖半径;公式(4)中SCM,BS(R2,BS)为宏基站发射功率为P2,BS时距离宏基站R2,BS处VUE接收数据的成功概率,SVeh为车载数据接收成功率门限,SVeh=99.999%;公式(5)中为各层协作中继发射功率为P2,BS时在对应可靠协作半径处VUE接收数据的成功概率,可由下式求得:
优化模型中宏基站的可靠通信半径R2,BS满足如下不等式:
协作中继的可靠通信半径可由如下不等式解出:
其中,λ1=SNRtwoσ2/P2,BSA1,λ2=SNRtwoσ2/P2,RA2,A1和A2为两个恒参;
(2-1-2)依据多层环状协作机制通过迭代计算环状协作区域位置优化模型,算出最优宏基站发射功率P2.BS和各层协作中继的协作半径
(2-2)基于最优P2.BS和的协作中继规划:包括:
(2-2-1)确定处于宏基站的可靠通信半径R2,BS之外的路网,利用宏基站的可靠通信半径R2,BS和三层协作中继的可靠通信半径生成对应环状中继协作区域示意图,并按照环状结构将中继协助区域的路段分成3个集合;
(2-2-2)依据步骤(2-2-1)中确定的环状协作区域示意图,结合每层对应的可靠通信半径确定现存RSU和小基站可以实现协作的区域;
(2-2-3)对于现存RSU和小基站无法实现协作的区域,以为半径采用均匀覆盖的模式规划协作中继的部署位置;
(2-3)基于协作中继的规划方案的部署策略,包括:
(2-3-1)对于现存不具备通信能力的RSU进行改造,加装通信设备;
(2-3-2)对需要新部署的协作中继,根据部署位置结合道路智能化改造和5G网络部署按需进行部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湖北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027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干果粉碎机
- 下一篇:一种面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系统及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