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致密储层的微裂缝有效开度确定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72427.3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0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高辉;杨玲;屈乐;黄兴;王琛;何梦卿;宋星雷;徐润滋;王亚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9/00 | 分类号: | G01V9/00;G01N33/24;G01N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赵平;周永君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致密 裂缝 有效 确定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致密储层的微裂缝有效开度确定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对所述致密储层的岩心进行岩心分析,以得到所述岩心不同喉道对渗透率的贡献率;根据所述贡献率确定所述岩心的有效渗透率;根据所述有效渗透率确定所述岩心的微裂缝有效开度。本发明的基于致密储层的微裂缝有效开度确定方法,针对致密储层微裂缝发育,孔隙喉道细小,且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将决定储层渗流能力的喉道半径和微裂缝开度作为有效性的关键评价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准确的计算出致密储层的微裂缝有效开度下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领域,尤其是致密油田的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致密储层的微裂缝有效开度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针对题述技术内容,申请号为201310706032.9(一种测定致密油临界充注孔喉半径门限的方法及装置),以及申请号为201410713670.8(一种致密油气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方法),公布了一下内容:本发明涉及一种致密油气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方法,应用于致密油气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首先建立平均毛细管压力的求取模型,其次建立最小流动孔喉半径的求取模型,最后求储层物性下限。以及申请号为201710249629.3(致密油藏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值的确定方法和装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致密油藏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值的确定方法和装置,提出了一种定量确定所述临界孔喉半径的计算方式,从而可量得到所述待测深度处的物性下限值。申请号为CN201410855862.2(致密油核磁共振T2截止值及流体饱和度确定方法、装置),对待测样品进行碳含量测定,生成碳含量测定结果;根据碳含量测定结果确定待测样品的孔喉半径下限值;根据孔喉半径下限值和待测样品的岩心弛豫率确定对应的T2截止值。本方案利用实际样品测定的致密油可动流体孔喉半径下限值求取T2截止值,由于实际样品测定的致密油可动流体孔喉半径下限值采用由粗变细孔喉测定碳含量逐渐逼近的方法,更加具有真实性。
上述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现有方法和技术均针对单一孔隙介质,对于含微裂缝的双重介质致密油储层不适应;(2)现有方法主要是确定单一孔隙介质致密油储层的孔喉半径下限,没有将孔隙与喉道分开。事实上致密油储层的孔隙与喉道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其各自表述的含义和对储层的影响也完全不同;(3)没有提出针对双重介质致密油储层有效微裂缝开度下限的确定方法,而微裂缝对致密油储层的渗透性和有效性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基于致密储层的微裂缝有效开度确定方法,针对致密储层微裂缝发育,孔隙喉道细小,且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将决定储层渗流能力的喉道半径和微裂缝开度作为有效性的关键评价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准确的计算出致密储层的微裂缝有效开度(下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致密储层的微裂缝有效开度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所述致密储层的岩心进行岩心分析,以得到所述岩心不同喉道对渗透率的贡献率;
根据所述贡献率确定所述岩心的有效渗透率;
根据所述有效渗透率确定所述岩心的微裂缝有效开度。
一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致密储层的岩心进行岩心分析,以得到所述岩心不同喉道对渗透率的贡献率,包括:
对所岩心进行压汞实验,以生成所述岩心的全尺度喉道分布曲线;
根据所述全尺度喉道分布曲线计算所述贡献率。
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贡献率确定所述岩心的有效渗透率,包括:
对所述全尺度喉道分布曲线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计算平均喉道半径;
确定所述平均喉道半径与所述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所述关系式确定所述岩心的有效喉道半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石油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24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晶硅尾气处理回收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竹雕雕刻用工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