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成像式高度计数据反演海洋重力场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74590.3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50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金涛勇;张欢;周茂;姜卫平;任晶晶;贾宏;张庆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主分类号: | G01V7/06 | 分类号: | G01V7/06;G01C13/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张宇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成像 高度计 数据 反演 海洋 重力场 方法 | ||
1.一种成像式高度计数据反演海洋重力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滤除误差改正后的成像式高度计数据的高频噪声影响,得到二维海面高数据;
(2)对所述二维海面高数据进行交叉点平差处理得到平差处理后的目标海面高数据;
其中,步骤(2)包括:
(2.1)在一个观测周期内,联合星下点高度计和刈幅高度计海面高数据进行全组合式的交叉点计算得到目标交叉点;
(2.2)考虑静态重力场反演目的,以所述目标交叉点处静态海面高相等为原则,顾及星下点高度计与刈幅高度计的偏差、刈幅高度计基线长度误差及刈幅高度计相位误差,约束交叉点观测时间差,得到星下点与星下点之间的数据交叉、星下点与刈幅之间的数据交叉以及刈幅与刈幅之间的数据交叉;
(2.3)固定星下点轨迹形成的交叉点海面高差,进行整体平差得到平差处理后的目标海面高数据;
(3)对平差处理后星下点和刈幅内的每个观测点的目标海面高数据,利用海面地形模型移去海面地形得到每个观测点的近似大地水准面高数据,基于海洋重力场反演的空间分辨率,联合星下点和刈幅内每个观测点的近似大地水准面高数据计算格网垂线偏差;
(4)将所述格网垂线偏差移去参考地球重力场模型确定的垂线偏差得到残余垂线偏差,采用拉普拉斯方程,由所述残余垂线偏差反演得到残余重力异常,然后由所述残余重力异常恢复参考地球重力场模型确定的重力异常,得到最终反演的格网海洋重力异常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包括:
利用谱相干性方法确定成像式高度计数据的有效分辨率,并以所述有效分辨率作为高斯滤波波长,滤除海面高的高频噪声,得到二维海面高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包括:
(3.1)对平差处理后星下点和刈幅内的每个观测点的目标海面高数据,利用海面地形模型移去海面地形得到每个观测点的近似大地水准面高数据,在一个观测周期内,联合星下点和刈幅内每个观测点的近似大地水准面高数据,基于海洋重力场反演空间分辨率,以每个近似大地水准面高数据为中心,以格网分辨率为半径搜索其它近似大地水准面高数据,分别计算搜索到的近似大地水准面高数据与中心的近似大地水准面高数据形成的大地水准面梯度,依次获得当前观测周期内所有大地水准面梯度值;
(3.2)利用步骤(3.1)得到所有观测周期内的大地水准面梯度值,按海洋重力场反演空间分辨率搜索格网内所有的大地水准面梯度值,建立垂线偏差格网点的垂线偏差与格网内大地水准面梯度值间的观测方程,平差后得到格网内的平均垂线偏差北向和东向分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建立垂线偏差格网点的垂线偏差与格网内大地水准面梯度值间的观测方程,其中,分别为垂线偏差北向分量平均值和东向分量平均值,εi、αi和vi分别表示第i个观测点的大地水准面梯度、方位角和残差,n表示观测点个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星下点高度计与刈幅高度计之间的观测空白区域,采用步骤(3.1)的方法,扩大大地水准面梯度计算的搜索半径以及格网搜索范围,以当前格网预设范围内计算的垂线偏差平均值作为格网点垂线偏差,进而弥补空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未经武汉大学;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459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下工程节点防水构造工法
- 下一篇:一种垃圾清理船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