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炼铜弃渣全组分有价元素利用的工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94028.7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9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崔志祥;王智;王海滨;杜武钊;崔文昭;侯鹏;陈永鑫;孙云强;孙健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东营鲁方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方圆有色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7/04 | 分类号: | C22B7/04;C22B15/00;C22B19/34;C22B19/30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郑向群 |
地址: | 25709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炼铜 弃渣全 组分 元素 利用 工艺 方法 | ||
一种炼铜弃渣全组分有价元素利用的工艺方法;将熔融态的铜渣输进入贫化烟化复合熔炼炉,利用高温炼铜弃渣显热采用熔渣底侧吹+平吹浸没式燃烧,喷入气‑固多相还原剂,直接将熔渣进行高效火法贫化以沉降回收冰铜;并协同还原烟化金属锌,烟气中的锌经氧化和高效凝聚分离,获得高品位氧化锌粉;贫化后的熔渣进入渣包,获得具有较高磁性能的调质渣;将调质渣输送到渣场冷却后进行破碎磁选,回收铁精粉;剩余尾渣经过配料、粉磨、造粒、成型和干燥,送入窑炉烧结,获得具有黑色或棕红色的通体高档建筑陶瓷砖;本发明改变现有铜冶炼行业炼铜弃渣无法全组分高效利用的现状,实现炼铜‑锌‑铁‑陶瓷行业的产业链耦合,提升铜冶炼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色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炼铜弃渣全组分有价元素利用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炼铜弃渣是铜精矿造锍熔炼过程中形成的熔炼渣,也简称为铜渣,通常每冶炼1吨精铜会排放2.2吨熔炼渣。目前,我国年生产800多万吨铜,超过世界产量的40%,相应的每年的铜渣排放量已超过2000万吨,历史累计量达到1.3亿吨。铜渣化学组成中含有1.2-4.6%的金属Cu、35-45%的全Fe和近50%的SiO2,是一种具有价值的二次资源。但现有利用技术导致铜渣的铜利用率不超过12%,铁和锌的利用率不超过1%,90%以上的铜渣被废弃堆存,难以利用。而铜渣中存在Pb\Zn\Ni等重金属元素,使得堆存的铜渣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还存在有害离子浸出等生态与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炼铜弃渣全组分有价元素利用的工艺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其工艺步骤为:
1)将熔融态的铜渣送入贫化烟化复合熔炼炉,采用熔渣底侧吹+平吹浸没式燃烧,喷入气-固多相还原剂和富氧气体,直接将熔渣进行高效火法贫化以沉降回收冰铜;同时铜渣中的锌被还原烟化成金属锌进入烟气,在烟气处理系统中锌经氧化和高效凝聚分离,获得高品位氧化锌粉;
2)经贫化烟化复合熔炼炉处理后的贫化渣进入渣包,随即喷吹空气+烟气+N2等混合气体,同时加入复合熔剂对贫化渣快速氧化,获得具有较高磁性能的调质渣;
3)将调质渣输送到渣场冷却后进行破碎磁选,回收铁精粉;
4)剩余尾渣经过配料、粉磨、造粒、成型和干燥,然后送入窑炉烧结,获得具有黑色或棕红色的通体高档建筑陶瓷砖。
进一步的,所述熔融态的铜渣温度为1150-1180℃。
进一步的,所述喷入气-固多相还原剂为煤粉、天然气,优选为天然气。
进一步的,所述富氧气体为空气、氧气、氮气中的一种或多种,富氧气体的氧浓为15-70v%,优选为50v%。
进一步的,所述喷入气-固多相还原剂和富氧气体整体为还原气氛,若气-固多相还原剂优选为天然气时,控制天然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值为0.65。
进一步的,所述贫化烟化复合熔炼炉的反应温度为1250-1280℃。
所述的复合熔剂为钠基和钙基熔剂,添加剂掺量3-10w%,优选为5w%。
进一步的,窑炉烧结温度为1000~1100℃。
进一步的,所述剩余尾渣制备陶瓷的尾渣掺量>7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系统能量高效利用:①直接利用铜精矿造锍熔炼过程排放的1300℃熔炼弃渣热量(43公斤标煤/吨);②后序氧化调质过程与前序还原贫化过程耦合衔接,直接利用金属离子氧化放热能量实现低能耗调质;③熔渣输送及调质过程表面增加覆盖剂,新型渣包增加保温层,减少熔渣高温高质热量的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东营鲁方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方圆有色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东营鲁方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方圆有色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40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