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现高温超压天然气藏形成全历史过程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94222.5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06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徐新德;郭潇潇;张迎朝;杨希冰;甘军;梁刚;胡晨晖;熊小峰;刘海钰;李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李慧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现 高温 天然气 形成 历史 过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再现高温超压天然气藏形成全历史过程的方法,属于高温超压油气成藏研究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烃源岩发育与生烃动态过程恢复;S2、天然气运移轨迹的历史恢复;S3、储层孔隙演化过程再现;S4、地层压力演化及充注动力演化过程恢复;S5、盖层封气能力评价;S6、多成藏要素时空耦合再现高温超压条件下天然气藏形成历史过程;本发明提供了有效的再现高温超压条件下天然气藏由“源”到“藏”全生命历史过程的方法,可以有效克服静态成藏研究中简单罗列各成藏要素的弊端,可有效恢复天然气藏形成的历史过程,明确高温超压天然气分布规律,准确预测有利成藏区天然气富集区,提高勘探成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温超压油气成藏研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再现高温超压天然气藏形成全历史过程的方法。
背景技术
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是勘探区带、目标优选评价的核心内容,成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到圈闭并聚集保存下来均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如何认识这一地质历史过程,对于圈定油气富集区,进而评价有利区带和优选有利目标标至关重要。
传统成藏研究方法多基于烃源岩特征、现今油气藏油气空间分布特征、输导体系特征、圈闭储盖层特征等要素的静态分析,缺乏对整个成藏过程的动态、综合研究,尤其缺少高温高压盆地储层演化历史和压力演化历史对油气成藏影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无法准确研究天然气分布规律。
高温超压盆地天然气成藏面临很多复杂的难题,简单罗列各成藏要素来分析天然气成藏的办法越来越难以适应难度日益升高的勘探需要。因此,研究开发建立一套再现高温超压条件下天然气藏由“源”到“藏”全生命历史过程的方法,多因素耦合再现天然气动态成藏历史,综合考虑烃源岩发育史、烃源岩生烃史、油气运移和充注史、储层演化史、超压演化史以及盖层封气能力等诸成藏要素,动态再现高温超压条件下天然气藏由“源”到“藏”全生命历史过程,强调动态化,考虑因素更全面,更符合地质实际,可有效地研究高温超压领域天然气分布规律,准确预测大中型优质气田分布,提高勘探成功率、降低勘探成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再现高温超压天然气藏形成全历史过程的方法,可以有效克服静态成藏研究中简单罗列各成藏要素的弊端,有效恢复天然气成藏动态过程,准确预测有利成藏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再现高温超压天然气藏形成全历史过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烃源岩发育与生烃动态过程恢复;
S2、天然气运移轨迹的历史恢复;
S3、储层孔隙演化过程再现;
S4、地层压力演化及充注动力演化过程恢复;
S5、盖层封气能力评价;
S6、多成藏要素时空耦合再现高温超压条件下天然气藏形成历史过程。
其中,所述的步骤S1中烃源岩发育与生烃动态过程恢复,包括以下步骤:
S11、天然气精细定源
盆地中通常存在多套烃源,不同源岩的生烃过程,像生烃时间的早晚、生烃潜力的大小都不同,另外不同源岩生成天然气受到的成藏动力不同,因此确定天然气具体来自哪套烃源岩,是天然气成藏精细研究的前提;
由于天然气成分简单、可供选择的指标较少,所以精细的气源对比一直是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难点;当研究的天然气为同一母质,在同一应力作用下聚集成藏时,可通过成熟度法进行气源对比;当存在多套烃源岩时,由于不同地质年代碳循环过程、沉积环境及生源构成等因素差异,会造成不同地质年代不同区域的干酪根在组成和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从而造成生成的天然气在碳同位素特征上也存在差别。因此可通过碳同位素特征指标对比追溯气源;
S12、烃源岩发育动态过程恢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42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分子薄膜表面打湿设备
- 下一篇:一种双体船型移动水质监测设备投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