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逆感温变色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96034.6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96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钟云飞;刘丹飞;崔子杰;游诗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D11/50 | 分类号: | C09D11/50;G05D23/3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杨千寻;冯振宁 |
地址: | 41200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逆 变色 油墨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逆感温变色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结晶紫内酯为发色剂,以硼酸为显色剂制备热致变色材料,将热致变色材料加入油墨中,赋予油墨热致变色的效果,常温下表现为淡蓝色,在打火机等热源下呈现灰白色,实现了油墨的防伪功能,通过一定热源即可使印刷图文发生颜色变化,去掉热源一段时间后,颜色又可恢复;鉴定方法便捷快速,热致变色具有可逆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逆感温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假冒伪劣产品的数量不断攀升,使得产品的防伪越来越重要,在目前的商业领域,为了避免商品的假冒伪劣,企业通常会在自己的产品上加贴防伪标识进行防伪。油墨防伪就是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防伪方式,即在油墨连结料中加入特殊性的防伪材料, 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特种印刷油墨。主要用于产品的商标和包装上,这类防伪技术简单、成本低、易于检测。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伪力度,遇热变色显现是目前市面上常用的防伪标识中的一种,感温变色防伪技术是指防伪包装在遇到达到其变色值的温度时,即可发生颜色变化,这种变化根据热致变色材料的结构的差异可分为可恢复的和不可恢复的。这种防伪技术的最大优势是隐蔽性好,同时由于其鉴别的方法简单,因此用于二线防伪的效果较好。目前,热致变色油墨变色不灵敏,且复色时间长,不能实现快速转变颜色,影响防伪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逆感温变色油墨,通过在可逆感温变色油墨中添加热致变色材料使油墨具备防伪功能,鉴定方法方便快捷,变色效果具有可逆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可逆感温变色油墨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还有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可逆感温变色油墨在平版印刷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逆感温变色油墨,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材料组成:热致变色粉末:20~30%、改性苹果酸树脂:20~30%、去离子水5~10%、异丙醇:40~50%、乙酸乙酯:5%~8%、分散剂1~3%、消泡剂:1~2%;所述热致变色粉末由结晶紫内酯、硼酸和十六醇制备而成。
优选地,所述原材料的质量百分比如下:热致变色粉末:20~25%、改性苹果树脂:25~30%、去离子水:5~8%、异丙醇:40~50%、乙酸乙酯:5%~8%、分散剂:1~3%、消泡剂:1~2%。
进一步地,所述分散剂为SRE-4190超分散剂。
进一步地,所述消泡剂为2-乙基己醇。
进一步地,所述热致变色粉末中结晶紫内酯、硼酸和十六醇的质量比为1~5:15~20:45~50。
优选地,所述热致变色粉末中结晶紫内酯、硼酸和十六醇的质量比为1:15:50。
本发明以结晶紫内酯为发色剂,以硼酸为显色剂制备热致变色材料,赋予油墨热致变色的效果,实现了油墨的防伪功能;科学合理设计热致变色粉末的组分,提高了可逆感温变色油墨的变色敏锐性。
一种上述可逆感温变色油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热致变色粉末:将结晶紫内酯、硼酸和十六醇混合后水浴加热,反应完成后冷却干燥,研磨后得热致变色粉末;
S2.制备溶剂:将改性苹果酸树脂加入到异丙醇和去离子水中,充分搅拌溶解后加入乙酸乙酯和部分消泡剂搅拌均匀;
S3.一次搅拌:将步骤S1制备的热致变色粉末放入步骤S2中的溶液中,进行一次搅拌;
S4.二次搅拌:向步骤S3搅拌后的混合溶解中加入分散剂和剩余的消泡剂,二次搅拌后得可逆感温变色油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工业大学,未经湖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60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