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染土壤环境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96300.5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44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凡晨;冯露晨;陈海涛;杨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荣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13/20 | 分类号: | B02C13/20;B02C13/28;B02C19/00;B02C23/00;B07B1/28;B07B1/42;B07B1/46;B09C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得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62 | 代理人: | 袁江龙 |
地址: | 550000 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国家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土壤环境 修复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染土壤环境修复方法,由底板、支撑架、导流罩、击碎装置、碾碎装置、摊分装置和筛分装置配合完成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处理;本发明解决了目前的土壤修复在对挖掘的沙质土壤进行敲打粉碎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挖掘后的沙土成块状结构,需要人工敲打分散提高沙土的修复效果,但是人工敲打沙土进行分散效率低下,且人工拍打粉碎难以将沙土细分,难以保证沙土的粉碎效果;并且在对粉碎后的沙土进行修复处理的过程中难以根据不同颗粒的沙土进一步的修复;难以保证其修复效果等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污染土壤环境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则是指采用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技术与方法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固定土壤污染物、将土壤污染物转化成为低毒或无毒物质、阻断土壤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途径的技术总称。理论上可行的修复技术有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综合修复技术等几大类。对污染土壤实施修复阻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防止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促进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土壤修复在对挖掘的沙质土壤进行敲打粉碎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挖掘后的沙土成块状结构,需要人工敲打分散提高沙土的修复效果,但是人工敲打沙土进行分散效率低下,且人工拍打粉碎难以将沙土细分,难以保证沙土的粉碎效果;并且在对粉碎后的沙土进行修复处理的过程中难以根据不同颗粒的沙土进一步的修复;难以保证其修复效果。
所以为了提高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染土壤环境修复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染土壤环境修复方法,具体的污染土壤环境修复方法如下:
S1、沙土粉碎:将待修复的沙土由箱体上端落入,在沙土沿着箱体流落的过程中,打开驱动电机带动两个传动轴同时转动,分别通过一级击碎单元初步粉碎和二级击碎单元对初步粉碎后的沙土进一步的粉碎,在粉碎沙土的过程中,一级击碎单元和二级击碎单元带动弹簧板振动,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内部沙土的流动;
S2、沙土细粉碎:通过电动滑块带动外杆进行循环往复的运动;使得U型架下端的滚压头对流动的细沙土进一步的碾压粉碎,提高沙土的分散程度;
S3、沙土的摊匀:通过辅助电机工作带动上端的输送带进行逆时针的转动,进一步的通过输送带上的爪齿对箱体内部流动的沙土进行分匀,提高沙土后期的筛分能力;
S4、沙土的筛分:通过电动执行滑块往复移动带动刷头对下端的流通的沙土进行匀刷,促进不同颗粒大小的沙土由漏料单元内部落下回收;
S5、沙土修复:通过对筛分后的不同颗粒大小的沙土进行处理,促进沙土的快速修复;
上述污染土壤环境修复方法S1-S5步骤中的污染土壤环境修复处理需要由底板、支撑架、导流罩、击碎装置、碾碎装置、摊分装置和筛分装置配合完成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处理;其中:
所述底板的上端安装有支撑架,且底板上均匀设置有安装孔;支撑架的上端连接有导流罩,所述的导流罩为左高右低的倾斜结构,且导流罩的左端内部设置有击碎装置,位于击碎装置的下端导流罩内部设置有碾碎装置,位于碾碎装置的下端导流罩内部设置有摊分装置,所述的导流罩右端内部设置有筛分装置。
所述的导流罩包括箱体、弹簧板和震动弹簧;所述的箱体为倾斜的结构,且箱体的底端内壁通过活动连接方式设置有弹簧板,且所述的弹簧板通过均匀设置的震动弹簧与箱体的底端内壁相连接;本发明的击碎装置在击碎沙土的过程中通过沙土自身振动带动弹簧板的振动,进一步的提高了弹簧板上端的沙土的流动性;促进了沙土的流通效果,可以防止沙土在箱体内部发生堵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荣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荣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63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