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电站辅机循环水的干湿联合冷却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403462.7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38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钟震;蒙涛;周予民;冯海波;王军;袁汉川;袁志先;谭茹;吴俊杰;季薇;王雪平;潘翠翠;许祥训;张尚云;吕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龙源节能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B1/02 | 分类号: | F28B1/02;F28B1/06;F28B7/00;F28B9/04;F28B11/00;F28C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易捷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13 | 代理人: | 齐胜杰 |
地址: | 20033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电站 循环 干湿 联合 冷却系统 方法 | ||
1.一种利用电站辅机循环水的干湿联合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湿联合冷却系统包括:
空冷系统,所述空冷系统能够与主汽轮机组的排汽管道连通;
辅机循环水系统,所述辅机循环水系统包括通过冷却水管依次连接的辅机冷却塔、辅机循环水泵和辅机冷却器,所述辅机冷却器与所述辅机冷却塔之间通过循环水管连通;所述循环水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
尖峰凝汽器,所述尖峰凝汽器的进汽口与从所述排汽管道上分支出的抽汽管道连通,所述尖峰凝汽器的凝结水出口与凝结水管道连通,所述尖峰凝汽器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道与所述辅机冷却器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尖峰凝汽器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道与所述辅机冷却塔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进水管道与所述循环水管连通于第一连通处,所述第一连通处位于所述第一阀门的上游,所述出水管道与所述循环水管连通于第二连通处,所述第二连通处位于所述第一阀门的下游;所述抽汽管道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能够与所述空冷系统、所述尖峰凝汽器、所述辅机循环水系统、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分别连接;
其中,当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阀门关闭、所述第二阀门打开且控制所述空冷系统、所述尖峰凝汽器和所述辅机循环水系统开启时,所述辅机循环水系统能够对进入所述尖峰凝汽器的蒸汽进行冷却;当所述第一阀门打开且所述第二阀门关闭时,从所述辅机冷却器流出的经过一次换热的循环水会经所述第一阀门流过,而直接进到所述辅机冷却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电站辅机循环水的干湿联合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三阀门,所述出水管道上设置有第四阀门,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电站辅机循环水的干湿联合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均为电动蝶阀。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电站辅机循环水的干湿联合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尖峰凝汽器的抽真空管道连通至所述空冷系统的抽真空设备中。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电站辅机循环水的干湿联合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道上设置有过滤器。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电站辅机循环水的干湿联合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尖峰凝汽器上设置有超声波除垢仪。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电站辅机循环水的干湿联合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凝结水管道连通至所述主汽轮机组的排汽装置的热井中。
8.一种利用电站辅机循环水的干湿联合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的利用电站辅机循环水的干湿联合冷却系统进行实施,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室外温度并判断室外温度是否高于预设温度,当室外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阀门关闭、所述第二阀门打开且控制所述空冷系统、所述尖峰凝汽器和所述辅机循环水系统开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利用电站辅机循环水的干湿联合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阀门关闭、所述第二阀门打开且控制所述空冷系统、所述尖峰凝汽器和所述辅机循环水系统开启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辅机冷却塔的剩余冷却能力,控制器根据所述辅机冷却塔的剩余冷却能力控制所述尖峰凝汽器的工作状态,以将所述辅机冷却塔的剩余冷却能力全部用于所述尖峰凝汽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龙源节能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未经国电龙源节能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346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支撑调整装置
- 下一篇:烹饪控制方法、装置、烹饪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