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松套管及采用该松套管的光缆或电缆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05583.5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5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袁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共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H01B7/04;H01B7/17;H01B7/18;H01B7/22 |
代理公司: | 苏州导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25 | 代理人: | 马铃琳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市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套管 采用 光缆 电缆 | ||
1.一种新型结构松套管,具有松套管主体(11),松套管主体(11)内形成松套管容腔(14),松套管容腔(14)内设有多根传输部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松套管主体(11)内壁设有多组内齿(12),相邻两组内齿(12)之间设有限位部件(13),所述松套管容腔(14)内还设有隔板组件(2),所述隔板组件(2)由多个第一隔板(21)构成,所述第一隔板(21)由第一隔板主体(213)、第一行星齿轮(211)和第一行星轴(212)构成,第一行星轴(212)位于第一隔板主体(213)外端,并可转动,第一行星齿轮(211)固定在第一行星轴(212)上,第一行星齿轮(211)与松套管主体(11)内壁上对应的内齿(12)啮合;所述固定轴组件(24)由多个第一固定轴(241)和一个第二固定轴(242)构成,第二固定轴(242)的两端分别和多个第一固定轴(241)的两端固定;所述第一固定轴(241)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一隔板主体(213)的下端内部,且第一隔板主体(213)可绕第一固定轴(241)转动。
2.一种新型结构松套管,具有松套管主体(11),松套管主体(11)内形成松套管容腔(14),松套管容腔(14)内设有多根传输部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松套管主体(11)内壁设有多组内齿(12),相邻两组内齿(12)之间设有限位部件(13),所述松套管容腔(14)内还设有隔板组件(2),所述隔板组件(2)由多隔第一隔板(21)构成,所述第一隔板(21)由第一隔板主体(213)、第一行星齿轮(211)和第一行星轴(212)构成,第一行星轴(212)位于第一隔板主体(213)外端,并可转动,第一行星齿轮(211)固定在第一行星轴(212)上,第一行星齿轮(211)与松套管主体(11)内壁上对应的内齿(12)啮合;所述固定轴组件(24)由第二固定轴(242)和两个螺母(245)构成;所述多个第一隔板主体(213)下端都位于第二固定轴(242)上,并可绕第二固定轴(242)转动;两个螺母(245)分别位于第二固定轴(242)两端。
3.一种光缆,具有外护层(5)、加强件(4)、至少三根松套管(1),松套管(1)位于加强件(4)外,外护层(5)位于松套管(1)外,其特征在于所述松套管(1)为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松套管,所述传输部件(3)为光纤。
4.一种光缆,具有外护层(5)、至少两根加强件(4)、一根松套管(1),外护层(5)位于松套管(1)外,加强件(4)位于外护层(5)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松套管(1)为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松套管,所述传输部件(3)为光纤。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纤为G.652型或G.653型或G.654型或G.655型或G.656型或G.657型或A1a型或A1b型或A1c型,或由至少两根上述光纤组成的光纤带,或由至少两根上述光纤带组成的光纤带叠带体。
6.一种电缆,具有外护层(5)、加强件(4)、至少三根松套管(1),松套管(1)位于加强件(4)外,外护层(5)位于松套管(1)外,其特征在于所述松套管(1)为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松套管,所述传输部件(3)为电单元。
7.一种电缆,具有外护层(5)、两根加强件(4)、一根松套管(1),外护层(5)位于松套管(1)外,两根加强件(4)位于外护层(5)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松套管(1)为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松套管,所述传输部件(3)为电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单元由导电体和挤塑于导电体外的绝缘层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护层(5)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或中密度聚乙烯或低密度聚乙烯或阻燃聚烯烃。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件(4)材料为钢丝或玻璃纤维塑料杆;所述的传输部件(3)的直径大于等于内齿顶部间距的3倍;所述的第一隔板主体(213)内还形成贯通的散热腔(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共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共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558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