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镀废水排放水综合处理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08135.0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0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吴健;费西凯;张金星;余小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启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16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顺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38 | 代理人: | 邱志贤 |
地址: | 710021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镀 废水 放水 综合 处理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电镀废水排放水综合处理装置,其特征是:至少包括:电镀废水中至少包括喷漆退漆废水、老化液电镀废水和前处理含油电镀废水;电镀废水中的喷漆退漆废水通过阀门管路依次经喷漆退漆废水预处理池(2)、第一混凝沉淀单元(3)、厌氧反应池(4)、多段A/O生物处理单元(11)、第四混凝沉淀单元(12)、第二臭氧氧化反应池(13)、活性碳过滤单元(14)到排放单元(15);
电镀废水中的老化液电镀废水通过阀门管路依次经第二混凝沉淀单元(5)、第一臭氧氧化反应池(6)、多段A/O生物处理单元(11)、第四混凝沉淀单元(12)、第二臭氧氧化反应池(13)、活性碳过滤单元(14)到排放单元(15);
电镀废水中的前处理含油电镀废水通过阀门管路依次经隔油沉淀单元(8)、第三混凝沉淀单元(9)、多段A/O生物处理单元(11)、第四混凝沉淀单元(12)、第二臭氧氧化反应池(13)、活性碳过滤单元(14)到排放单元(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镀废水排放水综合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厌氧反应池(4)出口和第一臭氧氧化反应池(6)的出口通过第一含油废水中间水池(7)后,第一含油废水中间水池(7)的出口在进入第二含油中间水池(10)的一个入口,第三混凝沉淀单元(9)出口在进入第二含油中间水池(10)的另一个入口,在由第二含油中间水池(10)的出口到多段A/O生物处理单元(11)、第四混凝沉淀单元(12)、第二臭氧氧化反应池(13)、活性碳过滤单元(14)到排放单元(15)的共用处理工艺管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镀废水排放水综合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臭氧氧化反应池(6)和第二臭氧氧化反应池(13)具有相同的工艺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镀废水排放水综合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混凝沉淀单元(3)、第二混凝沉淀单元(5)、第三混凝沉淀单元(9)和第四混凝沉淀单元(12)具有相同的工艺结构。
5.一种电镀废水排放水综合处理方法,其中包括:电镀废水中至少包括喷漆退漆废水、老化液电镀废水和前处理含油电镀废水;电镀废水中的喷漆退漆废水通过阀门管路依次经喷漆退漆废水预处理池、第一混凝沉淀单元、厌氧反应池、多段A/O生物处理单元、第四混凝沉淀单元、第二臭氧氧化反应池、活性碳过滤单元到排放单元;
含油电镀废水处理过程是:前处理含油废水经过收集管道连接到进入含油废水调节池,含油废水调节池通过泵和管件阀门与隔油沉淀单元连接,隔油沉淀单元包括一个PAC接口,隔油沉淀单元通过PAC接口控制混凝剂的量,混凝剂与含油混合进行反应,隔油沉淀单元内先经过重力除油,将废水中的浮油和悬浮物去除,除油后出水再进入第三混凝沉淀单元,第三混凝沉淀单元还至少包括:HCL接口、PAC接口、PAM接口、含油中间水池接口和含油污泥池接口接口,通过HCL接口、PAC接口、PAM接口分别控制NaOH、混凝剂和絮凝剂加入,通过含油污泥池接口与含油污泥池管路相连接;通过含油中间水池接口与含油中间水池管路相连接;含油中间水池通过管件阀门与连接多段A/O生物处理单元,通过多段A/O生物处理单元随后连接第四混凝沉淀单元,由第四混凝沉淀单元将处理后的含油废水排入第二臭氧氧化反应池、活性碳过滤单元到排放单元;
电镀废水中的老化液处理方法是:所述的第二混凝沉淀单元有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和混凝剂PAC、絮凝剂PAM的接口;第二混凝沉淀单元通过控制阀门控制投加NaOH加入量与老化液电镀废水化学反应生成沉淀物,再通过混凝剂PAC和絮凝剂PAM的作用,在第二混凝沉淀单元形成大颗粒沉淀从废水中分离,然后用泵提升进入第一臭氧氧化反应池,在第一臭氧氧化反应池通过臭氧的强氧化作用,降解有机物,同时破坏分解大分子有机物,形成小分子的、短链的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出水进入第一含油废水中间水池,与厌氧反应池的喷漆退漆废水继续处理;在经过多段A/O生物处理单元、第四混凝沉淀单元、第二臭氧氧化反应池、活性碳过滤单元到排放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启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启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813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棉花冠层氮素的卫星遥感监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嘴唇感应加热系统及电子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