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介电效应的电致变形装置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411514.5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818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冯雪;付浩然;陈颖;张柏诚;刘兰兰;蒋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L41/083 | 分类号: | H01L41/083;H01L41/09;H01L41/25;H01L41/27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效应 变形 装置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基于介电效应的电致变形装置,其包括载体层(13)和复合层(F),所述复合层(F)附着于所述载体层(13),其中,
所述复合层(F)包括三层结构,依次为电极层(11)、介电材料层(12)和电极层(11),两个所述电极层(11)均由导体制成,所述介电材料层(12)由具有介电性能的材料制成,
所述载体层(13)包括层叠在一起的第一载体层(131)和第二载体层(132),当所述载体层(13)的两端被固定时,所述第一载体层(131)和所述第二载体层(132)之间的应力使得所述载体层(13)形成螺旋形,
当所述装置未通电时,所述载体层(13)呈螺旋形,
当给所述装置通电后,所述装置能发生扭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介电效应的电致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层(13)呈弯曲的螺旋形,
当给所述装置通电后,所述装置还能发生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介电效应的电致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层(13)的制作材料为聚二甲基硅氧烷。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介电效应的电致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层(13)有两个,两个所述载体层(13)将所述复合层(F)夹设在中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介电效应的电致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把所述载体层(13)展开成平面状时,所述载体层(13)呈折线形或曲线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介电效应的电致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体层(131)的制作材料为铬或金,所述第二载体层(132)的制作材料为二氧化钒或氮化硅。
7.一种基于介电效应的电致变形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制作如下电致变形装置:
所述电致变形装置包括载体层(13)和复合层(F),所述复合层(F)附着于所述载体层(13),所述复合层(F)包括三层结构,依次为电极层(11)、介电材料层(12)和电极层(11),两个所述电极层(11)均由导体制成,所述介电材料层(12)由具有介电性能的材料制成,当所述装置未通电时,所述载体层(13)呈螺旋形,当给所述装置通电后,所述装置能发生扭转,
所述方法包括:
利用模具浇筑出螺旋形的所述载体层(13);以及
将所述复合层(F)粘贴到所述载体层(13),
所述将所述复合层(F)粘贴到所述载体层(13)包括:
使用夹具将所述载体层(13)展开呈平面状;
将所述复合层(F)粘贴到呈平面状的所述载体层(13);以及
松开所述夹具,使所述载体层(13)恢复螺旋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介电效应的电致变形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层(13)呈弯曲的螺旋形,
当给所述装置通电后,所述装置还能发生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介电效应的电致变形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层(13)的制作材料为聚二甲基硅氧烷。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介电效应的电致变形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层(13)有两个,两个所述载体层(13)将所述复合层(F)夹设在中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未经清华大学;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1151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拟盲人按摩装置
- 下一篇:一种海上风力发电系统的在线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