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悬浮填料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15497.2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8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陈福泰;张桂英;郝福锦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大国华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浮 填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悬浮填料。本发明包括悬浮体以及若干的丝状体;所述丝状体的一端设于悬浮体的外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丝状体用于为悬浮体提供浮力和运动支撑。所述悬浮体内部具有曲线型流道,该曲线型流道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开口端为进出水口;所述进出水口位于悬浮体的壳体外壁上。本发明在活性污泥系统曝气量减少时,曝气池内仍然保持良好的紊流状态,进一步强化了氧传质和能量传递过程,所以能够降低曝气能耗;同时,还能避免高曝气强度导致的污泥絮体被破坏的问题;本发明中的悬浮填料能够有效地提高活性污泥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提高产水水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在水处理的活性污泥系统中使用的一种悬浮填料。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法,由英国的克拉克(Clark)和盖奇(Gage)于1912年发明。如今,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改良工艺是处理城市污水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例如氧化沟法,活性污泥生物滤池(ABF工艺),吸附-生物降解工艺(AB法),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等。它能从污水中去除溶解性的和胶体状态的可生化有机物以及能被活性污泥吸附的悬浮固体和其他一些物质,同时也能去除一部分磷素和氮素。活性污泥法因悬浮的微生物群体呈泥花状态(floc)而命名,是废水生物处理中微生物(micro-organism)悬浮在水中的各种方法的统称。活性污泥法中可在活性污泥池投加填料,目的是提高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提高出水水质。
膜生物反应器是膜技术与活性污泥法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水处理技术。复合式MBR是基于一体式结构在生物反应器内加装填料,填料一方面为微生物提供载体,降低活性污泥的浓度,减小混合液的粘度,改善混合液的特性,另一方面通过填料与膜表面的摩擦作用和水流的剪切作用,防止和减少悬浮固体在膜表面形成滤饼层,减缓和控制膜污染。
现有技术中的复合式MBR所用悬浮填料分为硬质和软质两种。硬质悬浮填料一般以聚乙烯、聚丙烯材料为主,为镂空圆柱状或圆球状,具有易于流化、孔隙发达、易于挂膜、性质稳定、价格低廉等特点,在曝气作用下填料处于流化状态,使得微生物与废水更好地接触,同时增加氧传质。但是在不曝气时或者曝气量较小时,填料的流化状态并不显著,氧传质作用并不明显,因此,为了使填料获得较好的流化状态,通常会增大曝气量,进而导致曝气能耗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硬质填料在曝气过程中需要更大的曝气量才能处于流化状态,导致曝气能耗较高的问题,同时,现有填料在脱氮除磷方面的效果较差,现有填料的结构也难以为活性污泥提供稳定的缺氧和厌氧环境;本发明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悬浮填料。
一种悬浮填料,包括悬浮体,还包括若干丝状体;所述丝状体的一端设于悬浮体的外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丝状体用于为悬浮体提供浮力和运动支撑。
所述悬浮体内部具有曲线型流道,该曲线型流道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开口端为进出水口;所述进出水口位于悬浮体的壳体外壁上;所述曲线型流道的内径由封闭端至开口端逐渐增大;所述曲线型流道的中轴线为螺旋线。
所述螺旋线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曲线型流道内设有将其分隔成若干承载腔的隔板,所述承载腔用于承载活性污泥;所述隔板的高度为相应位置处的曲线型流道高度的1/2-5/6。
进一步地,通过优化悬浮体的结构,将所述悬浮体中的曲线型流道的中轴线设置成螺旋线,即曲线型流道为螺旋形结构,同时螺旋形的曲线型流道的直径从封闭端到开口端逐渐增大,并结合隔板的设置,可以更加有效地在悬浮体内部为活性污泥繁殖和代谢提供承载空间,并在螺旋形内部形成微型“缺氧”或“厌氧”环境,有利于硝化菌和除磷菌的生长,强化了脱氮和除磷效果。
所述壳体包括下基体和上盖体;所述下基体与所述上盖体通过扣合件扣合后在壳体内形成曲线型流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大国华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清大国华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154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