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检测与耳聋相关的基因SNP的检测产品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18936.5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8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崔红慧;张海燕;马庆伟;马小娟;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C12Q1/685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检测 耳聋 相关 基因 snp 产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20处耳聋相关的基因多态位点的检测产品。基于该检测产品,能实现同时对耳聋相关的20处基因多态位点进行检测。使用该产品,对人类20处耳聋基因多态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结合其他临床指标,可为临床医师合理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避免不良反应。本发明不需要提取DNA,直接使用血样能在一个反应体系内对不同基因上的20处基因多态位点同时进行检测,较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成本更低,操作更简便,图谱简明、质量范围广、准确度和灵敏度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确定耳聋基因多态位点(SNP)的检测方法及产品,具体而言是无需提取DNA、利用多重PCR技术、单碱基延伸技术和质谱技术,对耳聋相关基因的20个基因多态位点进行检测的方法及相应的试剂盒。
背景技术
耳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病之一,据各国统计,每1000名新生儿中,有1-3例听力障碍儿童,其中至少一半与遗传因素有关。另外在大量的迟发性听力下降患者中,亦有许多患者由自身的基因缺陷致病,或由于基因缺陷和多态性造成对致聋环境因素易感性增加而致病。在我国,听力语言残疾者达2057万以上,并以每年新生3万聋儿的速度增长,累计在我国有约30万对生有至少1个聋儿的育龄夫妇面临再次生育选择和生育另一个聋儿的风险,他们需要知道发生耳聋的准确病因并需要相应的产前诊断技术来确保再次生育成功。
在我国听力残疾居各类残疾之首,耳聋已成为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其中至少有50%的学语前耳聋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由环境因素导致的耳聋约占25%,如:感染、耳毒性药物和外伤等;另外25%的耳聋病因不明,但可能有遗传因素,所以遗传因素是导致学语前耳聋的最主要的因素。遗传性耳聋中约70%为非综合征型,其余约30%为综合征型。学语前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autosomal recessive,AR)占8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autosomal dominant,AD)占15-20%,X 染色体连锁遗传的占1%(X-linked),线粒体遗传(mitochondrial)的约占1%。
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GJB2基因是中国人群中常见的NSHL致病基因,其中235delC是中国人群中GJB2基因常见的突变形式。GJB3基因突变可以引起常染色体显性或者隐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在我国的发病比例较高,其听力下降往往表现为迟发性、渐进性,而且轻微的头部外伤、体质变化和感染因素都可引起患者明显的听力损伤,甚至“一巴掌打聋”;研究发现SLC26A4基因的IVS7-2AG突变是中国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中的热点突变。此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AmAn)抗菌效果好、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在中国获得广泛的应用,伴随着出现了大量的由该类药物造成的听力下降病例,甚至“一针致聋”,研究证实线粒体DNA 12SrRNA上的1555 AG突变与此密切相关。
先天性耳聋是人类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是导致交流障碍最常见的疾病,在病因学上是由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导致的,其中50%~60%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遗传性耳聋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综合征型耳聋(Syndramic Hearing Impairment,SHI),即除听力障碍外,还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如耳、头颅、视觉器官、皮肤、四肢骨骼系统等的先天性畸形);另一类为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a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即听力障碍外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而所有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几乎都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遗传规律,而遗传学家估计约有700多个基因与遗传性耳聋相关,而每个基因又有散在的数目众多的突变位点,因而具有较高的基因和位点遗传异质性。国内开展的大规模耳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突变较为高发的基因或DNA片段主要为GJB2基因、GJB3基因、SLC26A4基因、以及线粒体DNA 12S rRNA等。这为我们设计检测技术时基因及位点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189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