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火智能开关及其漏电保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419386.9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924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峰;姚茂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3/32 | 分类号: | H02H3/32;H02H3/24;H02H7/22;H02J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孟金喆 |
地址: | 2144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开关 及其 漏电 保护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单火智能开关及其漏电保护方法,单火智能开关包括:通信控制模块、开通取电模块、关断取电模块、可控开关以及触电保护模块,触电保护模块用于在可控开关断开且外部火线的电压值小于人体安全电压时,控制触电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与触电保护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导通,检测触电保护模块的输出端的电压值,并在触电保护模块的输出端的电压值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触电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与触电保护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导通,以使关断取电模块为通信控制模块供电,通信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可控开关导通或断开,开通取电模块用于在可控开关导通时向通信控制模块供电。该单火智能开关能够在安装用电设备时起到漏电保护作用,以保证人员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智能开关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单火智能开关及其漏电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家居产品不断普及,智能开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很多用户想把家里开关全都换成可以手机等智能设备远程控制的“智能开关”。
单火智能开关因其可以直接替换家里的机械开关,无需重新布置零线而受到较多关注。图1是现有的单火智能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单火智能开关01内部通常设置有通信控制模块10,以保证单或智能开关01能够根据用户的遥控控制可控开关40的通断,因此,这就需要通信控制模块始终处于有电状态。具体地,开通取电模块20用于在可控开关40闭合时为通信控制模块10供电,关断取电模块30则用于在可控开关40断开时为通信控制模块10供电。
但是,此结构存在安全隐患,例如,安装用电设备时,关闭取电模块30将使火线与零线导通,若人员操作不当,将会发生触电事故,危及人员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单火智能开关及其漏电保护方法,单火智能开关能够在安装用电设备时起到漏电保护作用,以保证人员安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火智能开关包括:通信控制模块、开通取电模块、关断取电模块、可控开关以及触电保护模块;
通信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分别与开通取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以及关断取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通信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电连接;开通取电模块的输入端与外部火线电连接;开通取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触电保护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以及关断取电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关断取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触电保护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触电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以及可控开关的第二端均与设备接口电连接;
触电保护模块用于在可控开关断开且外部火线的电压值小于人体安全电压时,控制触电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与触电保护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导通,检测触电保护模块的输出端的电压值,并在触电保护模块的输出端的电压值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触电保护模块的输出端与触电保护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导通,以使关断取电模块为通信控制模块供电;
通信控制模块与外部终端无线通信,并在接收到外部终端发送的控制指令时,控制可控开关导通或断开;
开通取电模块用于在可控开关导通时向通信控制模块供电。
进一步地,触电保护模块包括:上电检测单元、控制器、分压电阻、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
上电检测单元的第一端与触电保护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上电检测单元的第二端与触电保护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与触电保护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与分压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触电保护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与触电保护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与触电保护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控制器分别与上电检测单元的第二端、分压电阻的第二端、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以及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193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