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凝露环网柜有效
申请号: | 201911420118.9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40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四杰;刘玉念;杨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飞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1/56 | 分类号: | H02B1/56;H02B1/28;H02B1/20;H02B1/30;H02B1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协众信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30 | 代理人: | 李京京 |
地址: | 325600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凝露环网柜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防凝露环网柜,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内的PT电源柜、进线柜、出线柜和DTU柜,还包括电缆井和除凝露装置,箱体下方设有电缆井,电缆井内设有除凝露装置,除凝露装置与箱体连通。除凝露装置将箱体内湿热空气导出到电缆井内,通过与电缆井内的冷空气热交换,湿热空气产生凝露并通过吸水橡胶吸附,干燥空气则回流到箱体中,破坏了箱体内空气产生凝露的条件。而吸水橡胶上吸附的水则通过真空泵和微波发生装置的配合使用而去除,吸水树脂复原再利用,而电缆井中的湿气则通过通风机构排出。本发明结构设计巧妙,有效降低了环网柜箱体内空气湿度,防止凝露产生,保证了环网柜运行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凝露环网柜。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配网自动化的建设,大批户外箱体设备大量使用。因潮湿而导致环网柜、开闭所、开关站、变电箱等箱体顶部凝露引发的事故越来越频发。在空气潮湿时,尤其是在雨季,室外开关端子箱内潮湿凝露积水,容易导致二次回路对地绝缘电阻下降,严重者绝缘电阻下降到零,从而形成直流正电源或负电源接地。如果造成直流两点接地,则引起直流保险熔断,保护拒动或误动,甚至损坏设备,严重威胁电网的安全运行。特别是凝露产生还存在下述问题:
当凝露现象发生后,凝结的水珠会在重力影响下发生滴落,如果水珠滴落在运行电缆头上,会增加电缆的导电性,造成放电,如果检修人员没有注意到,会导致电缆头发生爆炸,甚至造成环网柜爆炸。
发生凝露后,会导致设备本体锈蚀腐蚀严重,接地线锈蚀烂断,操作机构生锈拒动,降低了环网柜的使用寿命。
凝露情况很容易造成环网柜发生异常,其中二次操作系统很容易由于凝露发生短路现象,进而造成误动(误分和误合)出现。通过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发现,新线路和新设备由于运行时间短,二次回路端子运行正常,无短路现象,而投运时间较早的户外环网柜会发生二次操作系统短路,从而导致设备误动作。
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凝露问题,常常采用下述方法:
1)柜内加装电加热器,对设备内部进行加热,通过提高柜内温度,降低柜内相对湿度,但由于环网柜为相对封闭的空间,从而并没有将湿气排出,湿气还会产生凝露。
2)柜内加装驱潮剂,在柜体内悬挂硅胶袋,或者是其他的吸水材料,吸收柜内湿气,但驱潮剂有一定的使用寿命,需要定期进行维护更换,提高了维护成本。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简单简单、有效的防凝露结构,提高环网柜的防凝露效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防凝露环网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相关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凝露环网柜,包括箱体和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PT电源柜、进线柜、出线柜和DTU柜,所述PT电源柜、进线柜、出线柜和DTU柜并排设置,还包括电缆井和除凝露装置,所述箱体下方设有电缆井,所述电缆井内设有除凝露装置,所述除凝露装置与箱体连通;
所述除凝露装置包括抽风管、回风管、除湿机构、第一风泵、第二风泵、送风管、排风管、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微波发生装置、旋转电机、支架、真空管、真空泵和控制器;
所述箱体下端连接抽风管一端,所述抽风管另一端连接除湿机构,所述除湿机构下部连接回风管一端,所述回风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箱体下端,所述抽风管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回风管上设有第二阀门,所述回风管上设有第一风泵;
所述除湿机构上部侧壁连接送风管,所述送风管上设有第二风泵,所述除湿机构下部侧壁连接排风管,所述送风管上设有第三阀门,所述排风管上设有第四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飞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飞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201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