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伞状扩体装置与易切削锚杆或可回收锚杆索的融合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20674.6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0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理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晓理 |
主分类号: | E02D5/74 | 分类号: | E02D5/74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伍星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伞状扩体 装置 切削 可回收 锚杆索 融合 结构 | ||
1.伞状扩体装置与易切削锚杆或可回收锚杆索的融合结构,包括带有拉筋盘(3)、穿筋盘(56)的伞状扩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带有承载板(2)、内锚头(1)的易切削锚杆或可回收锚杆索;
所述伞状扩体装置的拉筋盘(3)与易切削锚杆或可回收锚杆索的承载板(2)合并为一体;
或所述拉筋盘(3)设置于承载板(2)的后方且拉筋盘(3)与承载板(2)接触;
或所述拉筋盘(3)设置于承载板(2)的后方,但拉筋盘(3)与承载板(2)不接触;
或所述承载板(2)与穿筋盘(56)合并为一体;
或承载板(2)设置于拉筋盘(3)的后方、穿筋盘(56)的前侧;
或承载板(2)设置于穿筋盘(56)的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状扩体装置与易切削锚杆或可回收锚杆索的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折叠杆组(7),所述支架折叠杆组串联于伞状折叠杆组(8)的前方,或与伞状折叠杆组(8)并联;所述支架折叠杆组(7)用于使伞状折叠杆组(8)前方的结构在扩孔段内的对中;所述支架折叠杆组(7)包括若干根支架折叠杆,每一根支架折叠杆包括相互铰接的支架长杆(15)、支架短杆(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伞状扩体装置与易切削锚杆或可回收锚杆索的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伞状扩体装置中的箍筋(22)由易切削材料制作;或每一层箍筋(22)都分开为互不直接连接的若干段,且各段之间的箍筋定位装置(21)由易切削材料制作;箍筋定位装置(21)与伞状扩体装置的长杆(13)和/或短杆(14)和/或支架长杆(15)和/或支架短杆(16)固定连接;箍筋定位装置(21)用于将每一层、每一段箍筋从纵、横两个方向固定在长杆(13)和/或短杆(14)和/或支架长杆(15)和/或支架短杆(16)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状扩体装置与易切削锚杆或可回收锚杆索的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拉筋盘(3)与易切削锚杆或可回收锚杆索的承载板(2)合并为一体时:伞状扩体装置的荷载转换装置(25)与易切削锚杆或可回收锚杆索的内锚头(1)合并为一体,和/或伞状扩体装置的导向帽(43)与内锚头(1)合并为一体;
当拉筋盘(3)设置于承载板(2)的后方且拉筋盘(3)与承载板(2)接触时:锚筋(4)及防护套管(5)、导线、密封装置(6)、注浆管从拉筋盘(3)活动穿过;伞状扩体装置的荷载转换装置(25)与易切削锚杆或可回收锚杆索的内锚头(1)合并为一体,和/或导向帽(43)与内锚头(1)合并为一体;
当伞状扩体装置的荷载转换装置(25)与易切削锚杆的内锚头(1)合并为一体,且当易切削锚杆为螺纹筋材时:荷载转换装置(25)与锚筋(4)固定连接;
当伞状扩体装置的荷载转换装置(25)与易切削锚杆的内锚头(1)合并为一体,且当易切削锚杆为光面筋材时:荷载转换装置(25)包括套管(23)与套设在套管外面的锚具(112),套管(23)与锚具(112)固定连接,锚筋(4)进入套管(23)内或穿过套管(23)且与套管(23)固定连接;锚具(112)无法穿过承载板(2);
当伞状扩体装置的荷载转换装置(25)与可回收锚杆索的内锚头(1)合并为一体时:荷载转换装置(25)与锚筋(4)为可拆卸连接;
当拉筋盘(3)设置于承载板(2)的后方但不接触时:拉筋盘(3)与承载板(2)通过压力传递装置(76)间接连接,伞状扩大头的荷载转换装置(25)包括内锚头(1)、承载板(2)、压力传递装置(76);压力传递装置(76)用于将内锚头(25)施加给承载板(2)的压力传递给拉筋盘(3);锚筋(4)及防护套管(5)、导线、密封装置(6)、注浆管均从拉筋盘(3)、压力传递装置(76)中活动穿过;
当承载板(2)设置于拉筋盘(3)的后方、穿筋盘(56)的前侧时:拉筋盘(3)与穿筋盘(56)通过拉力传递装置间接连接,锚筋(4)及防护套管(5)、导线、密封装置(6)、注浆管均从穿筋盘(56)中活动穿过;或导向帽(43)与拉筋盘(3)合并为一体;
当承载板(2)与穿筋盘(56)合并设置时:拉筋盘(3)与承载板(2)或穿筋盘(56)通过拉力传递装置间接连接;或导向帽(43)与拉筋盘(3)合并为一体;
当承载板(2)设置于穿筋盘(56)的后方时:拉筋盘(3)与承载板(2)通过拉力传递装置间接连接,拉力传递装置用于将穿筋盘(56)或承载板(2)所承受的锚筋拉力传递给拉筋盘(3);或承载板(2)与后托板(41)合并为一体;
使用时,将伞状扩体装置推进钻孔及扩孔段内,采用直接顶推法或间接顶推法;顶推工具为注浆管或锚筋(4),或注浆管与锚筋(4)合并为一体;当注浆管或锚筋(4)未直接连接伞状扩体装置时,通过拉力传递装置或压力传递装置(76)或构造构件(18)或荷载转换装置(25)连接伞状扩体装置并实现推进;
当利用注浆管进行推进时,注浆管与被顶推部位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或将变径台阶(49)设置于被顶推部位的后侧;
当利用锚筋(4)进行推进时,锚筋(4)与被顶推部位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
当注浆管或锚筋(4)通过拉力传递装置或压力传递装置(76)或构造构件(18)连接伞状扩体装置时,拉力传递装置或压力传递装置(76)或构造构件(18)的一端与注浆管或锚筋(4)连接,另一端与伞状扩体装置的被顶推部位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晓理,未经刘晓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2067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鱼松的生产方法及制品
- 下一篇:饮料容器保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