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显示面板及近眼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423542.9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56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罗丽媛;钱栋;夏婉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视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27/01 | 分类号: | G02B27/01;G09F9/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冯伟 |
地址: | 安徽省合肥市新站***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显示 面板 显示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包括该显示面板的近眼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发光基板及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包括相邻设置的中心区域与周边区域。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发光元件及对应的第一滤光单元、第二发光元件及对应的第二滤光单元、第三发光元件及对应的第三滤光单元。在周边区域,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点与对应的第一滤光单元的中心点所在的直线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90°。位于周边区域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积与位于中心区域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积不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近眼显示装置能够避免在不同视角时色偏问题的产生,同时能够保证不同视角的亮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近眼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眼显示器系统,如虚拟现实显示系统或者增强现实显示系统,可置于使用者的头部并允许使用者观察的显示器中的影像,例如,近眼显示器系统可为飞机驾驶员或者汽车驾驶员提供实际场景信息,而某些近眼显示器系统允许使用者在观察实际场景的同时观察显示影像。微光学制造的进展使得头戴式显示器系统的开发日益热门。
具体而言,近眼显示器系统是通过光机等光学放大系统将微光学显示面板中的影像进行放大并传输至人眼。由于光学放大系统的入光面与微光学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面积存在差异,因此近眼显示器系统对微光学显示面板在一定角度内的的亮度及色度均一性具有较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包括该显示面板的近眼显示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发光基板及彩膜基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邻设置的中心区域与周边区域。发光基板上设置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及多个第三发光元件;彩膜基板上设置多个第一滤光单元、多个第二滤光单元以及多个第三滤光单元。其中,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一滤光单元对应设置,第二发光元件与第二滤光单元对应设置,第三发光元件与第三滤光单元对应设置。在周边区域,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点与对应的第一滤光单元的中心点所在的直线为第一直线,第一直线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大于0°且小于90°;位于周边区域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积与位于中心区域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积不同。
可选地,周边区域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积大于中心区域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积。
可选地,在周边区域,距离中心区域远的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一夹角大于距离中心区域近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所述第一夹角;距离中心区域圆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积大于距离中心区域近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积。
可选地,在周边区域相邻设置的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中,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积大于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积,且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积大于第三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积。
可选地,在所述周边区域,第二发光元件的中心点与对应的第二滤光单元的中心点所在的直线为第二直线,第二直线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大于0°且小于90°。在所述周边区域,第三发光元件的中心点与对应的第三滤光单元的中心点所在的直线为第三直线,第三直线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第三夹角,第三夹角大于0°且小于90°;在周边区域相邻设置的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第三发光元件中,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一夹角大于第三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三夹角,第三发光元件对应的所述第三夹角大于第二发光元件对应的所述第二夹角。
可选地,在中心区域,第一发光元件的中心点与对应的第一滤光单元的中心点所在的直线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平行;第二发光元件的中心点与对应的第二滤光单元的中心点所在的直线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平行;第三发光元件的中心点与对应的第三滤光单元的中心点所在的直线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平行。
可选地,第一滤光单元和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绿色发光单元,第二滤光单元及第二发光元件对应蓝色发光单元,第三滤光单元及第三发光元件对应红色发光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视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合肥视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235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