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裂耐高压连接软管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23698.7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4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薛道应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宝立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9/02 | 分类号: | F16L59/02;F16L57/02;F16L58/10;F16L1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张加宽 |
地址: | 2313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裂耐 高压 连接 软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裂耐高压连接软管,包括软管本体、耐热层、总耐高压层、防裂层和外饰面层,耐热层覆盖在软管本体的外表面上,耐热层包括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总耐高压层设置在耐热层的外侧,总耐高压层包括第一耐高压层和第二耐高压层;第一耐高压层设置在外保温层的外侧并与外保温层紧密贴合;第二耐高压层设置在第一耐高压层的外侧,第二耐高压层与第一耐高压层紧密贴合;防裂层覆盖在第二耐高压层的外表面上;外饰面层覆盖在防裂层的外表面上,通过耐热层、总耐高压层、防裂层和外饰面层的相互配合作用,对软管本体起到防护作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软管易发生破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裂耐高压连接软管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连接软管因其机械强度高,不易被酸、碱等物质腐蚀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水龙头进水连接管、热水器连接管、煤气管道连接管等。连接软管多被用于高温高压的恶劣环境下。
一般的连接软管都是采用钢材料制作而成的,碳当量等于或大于0.40%的低合金钢、中高碳钢、合金钢、工具钢和超高强度钢等钢种在焊接时易产生冷裂倾向,而形成冷裂纹。并且在一些高压高温环境下使用时,连接软管会发生破裂等现象。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防裂耐高压连接软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软管易发生破裂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裂耐高压连接软管,包括软管本体,还包括耐热层、总耐高压层、防裂层和外饰面层,所述耐热层覆盖在软管本体的外表面上,耐热层包括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所述内保温层与软管本体的外表面紧密贴合,外保温层设置在内保温层的外表面上;所述总耐高压层设置在耐热层的外侧,总耐高压层包括第一耐高压层和第二耐高压层;所述第一耐高压层设置在外保温层的外侧并与外保温层紧密贴合;所述第二耐高压层设置在第一耐高压层的外侧,第二耐高压层与第一耐高压层紧密贴合;所述防裂层覆盖在第二耐高压层的外表面上;所述外饰面层覆盖在防裂层的外表面上。
所述内保温层为纳米隔热涂层;所述外保温层为硅酸铝管壳。
所述纳米隔热涂层的厚度在0.1毫米至0.2毫米之间,所述硅酸铝管壳的厚度在0.2毫米至0.3毫米之间。
所述第一耐高压层由耐高压金属网形成;所述第二耐高压层是由聚亚苯基聚合物形成的聚亚苯基聚合物层而制成。
所述耐高压金属网的厚度为0.2毫米至0.4毫米之间;所述聚亚苯基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4毫米至0.6毫米之间。
所述防裂层包括内抗渗防裂层和外抗渗防裂层,所述内抗渗防裂层与第二耐高压层紧密贴合;所述外抗渗防裂层设置在内抗渗防裂层的外表面上。
所诉内抗渗防裂层和外抗渗防裂层的内部均填满防裂砂浆。
所述内抗渗防裂层内部的防裂砂浆的密度小于外抗渗防裂层内部的防裂砂浆的密度。
所述外饰面层由油漆喷涂形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所述的防裂耐高压连接软管,通过耐热层、总耐高压层、防裂层和外饰面层的相互配合作用,对软管本体起到防护作用,提高软管本体的耐热耐防裂的功能,进而提高软管本体的性能和工作效率。
2、本发明所述的防裂耐高压连接软管,通过设置内保温层为纳米隔热涂层,外保温层为硅酸铝管壳,由于纳米隔热涂层和硅酸铝管壳均具有优良的隔热保温效果,对软管本体与外界环境进行隔绝,提高软管本体的安全性。
3、本发明所述的防裂耐高压连接软管,通过设置第一耐高压层由耐高压金属网形成,第二耐高压层是由聚亚苯基聚合物形成的聚亚苯基聚合物层而制成。耐高压金属网和聚亚苯基聚合物层相互配合形成总耐高压层的稳定结构,进而提高软管本体的耐高压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宝立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宝立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236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闪光灯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 下一篇: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