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频射频卡及识别码识读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07487.4 | 申请日: | 2019-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814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邓胜江;戴建强;李超;高峰;张孝宇;冯子豪;李阳;万国睿;梁帅;张兆龙;贾振兴;付志霞;王然然;张煜山;刘伟;王腾霄;张博;王伟;刘子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经纬信息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G07B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板 识别码 识读模块 高频射频卡 身份证卡 识读设备 本实用新型 设备本体 体内 车票信息 顶部开口 面板贴合 身份信息 识读装置 同一区域 便捷性 相对处 镂空状 旅客 核验 进站 核对 卡片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识读装置领域,提供了一种高频射频卡及识别码识读设备,包括设备本体、身份证卡识读模块、识别码识读模块、面板和天线板;天线板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的顶部开口处,用于感应是否有高频射频卡靠近所述天线板;面板贴合在天线板上,面板带有扫码区域;且天线板上与扫码区域的相对处设为镂空状;识别码识读模块设置在设备本体内,且位于天线板的下方、与扫码区域相对;识别码识读模块与面板上的扫码区域相连;身份证卡识读模块设置在设备本体内,且与天线板相连。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识读设备可以在同一区域内进行身份证卡和带有识别码的卡片核对,提高了旅客自助核验身份信息和车票信息的便捷性,同时也提高了旅客自助进站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识读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频射频卡及识别码识读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扫码识读技术的推广,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得到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实名制售票以来,铁路自助实名制核验检票成为了旅客自助进站的第一关,通过身份证和二维码同时核验旅客的身份信息和车票信息,方便旅客快速进站。
而现有的识读设备要么仅能识别身份证卡,要么仅能识别车票上的二维码,则在对旅客的身份信息和车票信息进行核验时,需要使用一种识别身份证的识别设备,以及一种识别二维码的识别设备,这使得核验过程较复杂,使得旅客自助核验的效率较低,同时使得旅客自助进站的速度较慢。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频射频卡及识别码识读设备,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频射频卡及识别码识读设备,包括:设备本体、身份证卡识读模块、识别码识读模块、面板和天线板;所述设备本体围设成一个顶部开口的区域;所述天线板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的顶部开口处,用于感应是否有高频射频卡靠近所述天线板;所述面板贴合在所述天线板上,所述面板带有扫码区域;且所述天线板上与所述扫码区域的相对处设为镂空状;所述识别码识读模块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内,且位于所述天线板的下方、与所述扫码区域相对;所述识别码识读模块与所述面板上的扫码区域相连;所述身份证卡识读模块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内,且与所述天线板相连。
其中,所述的高频射频卡及识别码识读设备,还包括:与所述身份证卡识读模块相连的第一PSAM卡。
其中,在所述设备本体的底部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身份证卡识读模块电连接,以使插置在所述第一卡槽内的所述第一PSAM卡与所述身份证卡识读模块相连。
其中,所述的高频射频卡及识别码识读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内的中铁银通卡识读模块;所述中铁银通卡识读模块与所述天线板相连;以及,与所述中铁银通卡识读模块相连的第二PSAM卡。
其中,在所述设备本体的底部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中铁银通卡识读模块电连接,以使插置在所述第二卡槽内的所述第二PSAM卡与所述中铁银通卡识读模块相连。
其中,所述的高频射频卡及识别码识读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内的公交卡识读模块;所述公交卡识读模块与所述天线板相连;以及,与所述公交卡识读模块相连的第三PSAM卡。
其中,在所述设备本体的底部设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三卡槽与所述公交卡识读模块电连接,以使插置在所述第三卡槽内的所述第三PSAM卡与所述公交卡识读模块相连。
其中,所述的高频射频卡及识别码识读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天线板背离所述面板一侧的倒锥形外壳;所述倒锥形外壳的大口端与所述天线板上的镂空处相对,小口端与所示识别码识读模块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经纬信息技术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经纬信息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074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