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轻量化装配式竹木-混凝土组合梁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21718.7 | 申请日: | 2019-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131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单波;李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29 | 分类号: | E04C3/2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82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竹木 混凝土组合梁 预制混凝土板 本实用新型 剪力连接件 轻量化 装配式 预埋 超高性能混凝土 复合 抗弯刚度 轻混凝土 装配效率 螺钉 叠合层 穿入 钢芯 浇筑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轻量化装配式竹木‑混凝土组合梁,其特征在于:预制混凝土板(1)与竹木梁(2)通过复合剪力连接件(3)组合起来,并在上部浇筑轻混凝土叠合层(5);预制混凝土板(1)设置预埋竹木块(6),螺钉(4)从预埋竹木块(6)顶部穿入,固定在竹木梁(2)内;复合剪力连接件(3)由钢芯杆(7)和外包超高性能混凝土(8)组成。本实用新型具有自重小、整体性好、产生工艺简单、装配效率高、抗弯刚度大等优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装配式施工的轻量化竹木-混凝土组合梁,属于土木工程中的建筑结构领域。
背景技术
在装配式竹木-混凝土组合梁中,上部混凝土板和下部竹木梁通过中间的剪力连接件组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工作。目前的装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混凝土板的预制过程中,连接件以预埋的方式锚固在混凝土板中,然后在施工现场通过螺栓或钉,将上下两个组件连接起来;另一种是混凝土板中预留安装孔道或预埋木块,使得混凝土板具备连接件能够贯通的条件,然后在现场采用钉或螺杆,将混凝土板与竹木梁组装组成整体。这些装配式组合梁都存在性能上的不足:对于前一种装配式组合梁,连接件的预埋精度受浇筑混凝土板的影响大,难以控制,导致现场装配困难。对于后一种组合梁,如采用预留孔道的形式实现装配施工,则混凝土板的预留孔道需要与竹木梁中的钻孔位置一一准确对应,对定位精度的要求高,构件加工难度大,效率低;如果采用预埋木块的形式实现装配施工,则只能采用销钉作为连接件,而销连接刚度低,容易导致组合梁抗弯刚度低以及变形过大的问题。此外,预制混凝土板还存在自重大的问题,导致现场装配困难,且构件自重大,承担外荷载的能力也会有所降低,并且对结构的抗震也很不利。再者,在一般的装配式竹木-混凝土组合梁中,预制混凝土板条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缝隙,楼板的整体性较差,严重影响结构的整体刚度。因此,开发新型的装配式竹木-混凝土组合梁,成为提高这种组合构件施工效率和力学性能、降低自重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轻量化的装配式竹木-混凝土组合梁,具有自重小、整体性好、产生工艺简单、装配效率高、抗弯刚度大等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轻量化装配式竹木-混凝土组合梁,其特征在于:预制混凝土板与竹木梁通过复合剪力连接件组合起来,并在上部浇筑轻混凝土叠合层;预制混凝土板设置预埋竹木块,螺钉从预埋竹木块顶部穿入,固定在竹木梁内;复合剪力连接件由钢芯杆和外包超高性能混凝土组成。其特征在于:预制混凝土板与竹木梁通过螺钉连接定位,钻取贯通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内径与复合剪力连接件的外径相一致。其特征在于:所述轻混凝土叠合层为轻集料混凝土、加气混凝土或泡沫混凝土。
与现有装配式竹木-混凝土组合梁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自重小,整体性好。轻量化装配式竹木-混凝土组合梁的混凝土板,由预制板与现浇轻混凝土叠合而成。轻混凝土相比于普通混凝土,容重很小,因此,在总厚度不变的情况下,整个混凝土板的自重可以有效降低。此外,现浇的轻混凝土叠合层有效提高了楼板的整体性,能有效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并显著改善楼板本身的保温性能、隔声与隔振性能。
(2)生产工艺简单。轻量化装配式竹木-混凝土组合梁的三个组件(竹木梁、混凝土板和剪力连接件)均为预制件,分开加工,生产效率高。同时,不需要将剪力连接件预先锚固于混凝土板,也不需要在竹木梁中预先钻孔,完全避免了连接件定位和钻孔等偏差所导致的后期装配问题。
(3)装配效率高。在现场装配施工时,首先,将竹木梁与预制混凝土板通过螺钉连接固定,这一安装过程对预埋竹木块的定位精度没有要求。螺钉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竖向连接,防止混凝土板与竹木梁在受弯过程中出现竖向分离。然后,一次性钻取安装孔道,再插入复合连接件,即完成现场装配。这一过程完全避免了竹木梁与预制混凝土板中的安装孔道需要一一准确对应的装配难题,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217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束装配建筑连接节点系统及集束装配钢结构建筑
- 下一篇:一种树状支撑柱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