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布式绕线电感器件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39363.4 | 申请日: | 2019-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575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涛;赖之安;王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芯百特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28 | 分类号: | H01F27/28;H01F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卢泽明 |
地址: | 543000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圈层 绕线电感 绕线 绕线线圈 层间 器件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 电感线圈 电路设计 排布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分布式绕线电感器件及装置,涉及电路设计和器件技术领域,包括多个线圈层,所述的多个线圈层之间通过多个过孔连接进行层间绕线线圈排布;所述的多个线圈层,包括:第一绕线线圈层和第二绕线线圈层;通过改变绕线线圈在层间的分布,使得总的绕线电感分布在第一绕线线圈层和第二绕线线圈层,避免了电感线圈集中于某一层。这种分布式的结构可以提高绕线电感的某些性能,如Q值或一致性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设计和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布式绕线电感器件及装置。
背景技术
电感作为基本的电子元器件,广泛应用于现代的电路系统中,包括集成电路/MEMS/PCB等领域。电感的绕线设计对电感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关联,是决定电感性能参数的重要因素。
如图1和图2所示,传统的电感线圈通过过孔使得绕线完毕的电流离开电感器件;传统的绕线方法由于线圈只分布于其中一层,各种寄生效应无法控制,对于各种不同的周边环境没有针对性的优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背景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分布式绕线电感器件及装置,通过改变绕线线圈在层间的分布,增加了绕线电感的某些电气特性,从而提升对应性能参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分布式绕线电感器件,包括多个线圈层,所述的多个线圈层之间通过多个过孔连接进行层间绕线线圈排布。
优选地,所述的多个线圈层,包括:第一绕线线圈层和第二绕线线圈层。
优选地,所述的层间线圈排布,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多个线圈层可为集成电路中的层结构、封装或PCB中的层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所述的分布式绕线电感器件。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分布式绕线电感器件,通过改变绕线线圈在层间的分布,使得总的绕线电感分布在第一绕线线圈层和第二绕线线圈层,避免了电感线圈集中于某一层。这种分布式的结构可以提高绕线电感的某些性能,如Q值或一致性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绕线电感主视图;
图2为传统绕线电感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中分布式绕线电感器件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中分布式绕线电感器件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L1'为传统绕线电感第一层,L2'为传统绕线电感第一层,L1为第一绕线线圈层,L2为第二绕线线圈层;V1、V2、V3、V4和V5均表示过孔;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芯百特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广西芯百特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393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压互感器的接线盒保护装置
- 下一篇:变压器防腐蚀抗短路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