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泥质地层的衬砌背后导向管注浆堵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63412.8 | 申请日: | 201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278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牛晓凯;杨新锐;杨东波;崔晓青;吴冰;宋伟;孙晓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38 | 分类号: | E21D11/38;E21B33/1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李丹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质地 衬砌 背后 导向 管注浆堵水 装置 | ||
用于泥质地层的衬砌背后导向管注浆堵水装置,涉及地下工程渗漏治理领域,包括衬砌结构、沿衬砌结构厚度方向间隔开设的贯通的注浆孔、插接在注浆孔内的导向管以及插接在导向管内的注浆管;注浆管的内端口与注浆泵连接。导向管包括直管部和弯管部;直管部位于注浆孔内、且内端头设置在注浆孔内端口外侧,并直管部的长度大于注浆孔的长度至少20cm,弯管部的内端头穿接在延伸孔内、外端头设置在外部土体内。同一位置所述注浆孔(2)的打设次数为六次,相邻两次插入注浆孔(2)内的导向管(3)的插入间隔角度为60°。本实用新型解决结构上钻孔过多破坏结构自身的完整性,增加结构自身的风险,钻孔数量和注浆效果矛盾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工程渗漏治理领域,特别是用于泥质地层的衬砌背后导向管注浆堵水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地下工程中,极易出现渗漏水等病害,它不仅与地下工程周边地质水文环境、结构埋深、防水设计方案、防水材料有关,还与结构混凝土性能、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有关。特别是在城市地下工程中,地铁车站、隧道、地下通道、管廊等基础设施由于长期的运营,其防水结构出现漏洞,进一步导致不同程度的渗漏水现象。渗漏水病害不仅对地下结构本身造成危害,还严重影响到其功能的正常运行。
围岩中的地下水或地表水进入隧道内造成漏水或涌水,是隧道最常见的一种病害。隧道渗漏水对隧道稳定、洞内设施、行车安全、地面建筑和隧道周围水环境产生诸多不良影响甚至威胁、影响内部结构及附属设施,降低使用寿命,严重时将危害到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运营安全。
在对地下结构进行渗漏水治理时,注浆是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注浆能够改变围岩的透水性,使衬砌外部围岩自身形成一道防水圈,将水源格挡在外部,防止进入衬砌内部。常用的注浆有化学注浆和水泥注浆。注浆可用于已建成的隧道而不拆除衬砌,而且也是施工期涌水的有效预防措施。而注浆本身作为防水层也能发挥很大的防水作用。如果采用具有长期稳定性的防水材料,则注浆防水可获得永久的防水作用。
背后注浆通常是在结构上打孔,插入注浆管,然后灌注无机浆料或有机浆料。浆液的扩散范围和扩散效果受到地层性质和注浆压力等的影响,而在城市很多区域需要严格控制注浆压力。因此当浆液的扩散范围无法满足要求时,只能依靠增加钻孔的数量来保证注浆效果。在结构上钻孔必然会破坏结构自身的完整性,增加结构自身的风险。因此,在当前衬砌背后注浆方面,存在着钻孔数量和注浆效果之间的矛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用于泥质地层的衬砌背后导向管注浆堵水装置及施工方法,要解决结构上钻孔过多破坏结构自身的完整性,增加结构自身的风险,
钻孔数量和注浆效果矛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泥质地层的衬砌背后导向管注浆堵水装置,包括沿衬砌结构厚度方向间隔开设的贯通的注浆孔、插接在注浆孔内的导向管、插接在导向管内的注浆管以及与注浆管内端口连接的注浆泵;所述注浆孔设置在衬砌结构内,所述注浆孔外侧设置在外部土体内、长度为20cm,形成延伸孔。
所述导向管包括直管部和弯管部,所述直管部与弯管部之间的夹角为150°;所述直管部位于注浆孔内、且内端头设置在注浆孔内端口外侧,并直管部的长度大于注浆孔的长度至少20cm,所述弯管部的内端头穿接在延伸孔内、外端头设置在外部土体内。
所述注浆管的内端头设置在导向管的直管部的内端口外侧,外端头设置在导向管的弯管部的外端口的外侧、并设置在外部土体内;所述注浆管包括插入在导向管内的插入部和伸入土体内的花管部,所述花管部的主体部分开设有呈梅花状分布的圆孔,端头呈锥形、且端头上沿轴向间隔开设由条形孔;所述花管部插入土体内的长度为2~3m。
同一位置所述注浆孔的打设次数为六次,相邻两次插入注浆孔内的导向管的插入间隔角度为60°。
所述注浆孔的孔径为5cm、孔距为7~8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634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颗粒烘干设备
- 下一篇:一种骨科康复治疗用助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