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安全防撞护栏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65042.1 | 申请日: | 2019-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690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发明(设计)人: | 陶华;唐建华;张杰;陶庆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17/00 | 分类号: | E04H1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业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21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226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撞 立柱 转动轴承 防撞护栏 建筑安全 缓冲袋 框体 螺母 本实用新型 不直接接触 吸收冲击 压缩弹簧 布表面 缓冲层 伸缩杆 橡胶圈 荧光纸 弹簧 滑块 减小 粘贴 冲击力 摩擦 相隔 吸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安全防撞护栏,包括第一防撞立柱和缓冲袋,所述第一防撞立柱通过防撞网与第二防撞立柱相互连接,且第一防撞立柱和第二防撞立柱上均设置有第一转动轴承和第二转动轴承,所述第一转动轴承和第二转动轴承相隔位置套有橡胶圈,所述防撞网与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缓冲袋位于防撞网与框体正中间位置且由布包裹,且框体通过螺母与防撞网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中间含有一个压缩弹簧,且弹簧通过伸缩杆和滑块连接,所述布表面粘贴有荧光纸。该建筑安全防撞护栏的防撞网与立柱之间不直接接触,通过转动轴承连接大大减小了相互之间的摩擦,增强了对瞬间冲击力的吸收,同时缓冲袋由两个缓冲层构成,也大大提高了吸收冲击性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栏技术领域,具体为建筑安全防撞护栏。
背景技术
防护栏主要用于建筑施工场所起到隔离且防护以保护人身安全,护栏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不同应用场合有不同的设计形状和布局方式起到不同的作用,防护栏材料有铝合金、玛钢类、碳钢、不锈钢、塑钢、锌钢、PVC及其金属护栏等。
现在广泛应用的建筑防护栏通常采用镀锌钢板为材料,护栏的防撞效果不明显,并且钢板易氧化生锈、容易刮伤汽车、较轻的冲击力容易造成护栏变形。针对上述问题,在原有防护栏的基础上进行防撞创新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安全防撞护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容易刮伤汽车,较轻的冲击力造成护栏变形,不便多次使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安全防撞护栏,包括第一防撞立柱和缓冲袋,所述第一防撞立柱通过防撞网与第二防撞立柱相互连接,且第一防撞立柱和第二防撞立柱上均设置有第一转动轴承和第二转动轴承,所述第一转动轴承和第二转动轴承相隔位置套有橡胶圈,所述防撞网与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缓冲袋位于防撞网与框体正中间位置且由布包裹,且框体通过螺母与防撞网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中间含有一个压缩弹簧,且弹簧通过伸缩杆和滑块连接,所述布表面粘贴有荧光纸。
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撞立柱、第二防撞立柱上等间距设有五个第一转动轴承和第二转动轴承,且第一防撞立柱和第二防撞立柱为相同规格。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轴承、第二转动轴承内圈与第一防撞立柱和第二防撞立柱外壁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撞网呈相互交错结构。
优选的,所述缓冲袋的面积大于防撞网面积的一半。
优选的,所述缓冲袋从外至内依次包括有第一缓冲层、第二缓冲层,且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中分别填充有缓冲颗粒和液态物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建筑安全防撞护栏的防撞网与立柱之间不直接接触,通过转动轴承连接大大减小了避免防撞网和防撞立柱相互之间的摩擦,增强了对瞬间冲击力的吸收,防撞网呈相互交错结构,交错结构更加稳定,能承受更大拉力,分散撞击力,压缩弹簧的设计,再次卸力,避免连接位置过大的拉力拉断防撞网,同时缓冲袋由两个缓冲层构成,也大大提高了吸收冲击性的能力,整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防护栏的防撞性能,适用于建筑防护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动轴承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缓冲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转动轴承;2、第二转动轴承;3、第一防撞立柱;4、螺母;5、防撞网;6、框体;7、缓冲袋;8、第二防撞立柱;9、弹簧;10、连接块;11、伸缩杆;12、滑块;13、布;14、橡胶圈;15、荧光纸;101、第一缓冲层;102、第二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650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