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面向单个养殖桶的水产养殖颗粒饲料定量投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02561.0 | 申请日: | 2019-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009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毛文武;汪登奎;金奔;宛山君;陆春祥;郝新鹏;陈佳峰;林忞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80 | 分类号: | A01K61/8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3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向 单个 养殖 水产 颗粒饲料 定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面向单个养殖桶的水产养殖颗粒饲料定量投饲装置。该装置主要由料仓、第一导轨、第二导轨、第一滑体、第二滑体、投饲桶、底座、调节杆、第一弹簧、第二弹簧、挡料板、斜面活塞、从动杆、第一活动杆、第二活动杆组成。该装置对投饲桶的定量装料由滑体,挡料板与斜面活塞的相对位置控制,料仓相对于地面的高度也可随滑体的高度改变而改变,在向投饲桶装料时料仓中的第一电机启动驱动其螺旋搅拌杆缓慢转动,可使饲料搅动,易于下料。该装置的投料过程由第二电机通过缠绕与释放第一钢丝绳控制两个滑体沿导轨作往复运动进而推动斜面活塞上下运动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面向单个养殖桶的水产养殖颗粒饲料定量投饲装置。
背景技术
循环水鱼类养殖中的饲料和人工成本是养殖的主要成本,投喂量不足,鱼类生长缓慢,降低经济效益。投喂过量,不仅浪费饲料,而且多余的饲料会破坏养殖水体,并且给后续水处理装置带来巨大的负担。
国内近年来虽然也研发了轨道式、气力输送式等投饲系统,但是仍未在市场中大规模推广应用。
针对现有的水产养殖技术,笔者设计了一种自动投饲装置希望能替代效率低、成本高的人工投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面向单个养殖桶的水产养殖颗粒饲料定量投饲装置,目的是提高循环水鱼类养殖投饲的精准化程度,为中小养殖户提供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投饲装置,使养殖户较大程度降低人工成本,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面向单个养殖桶的水产养殖颗粒饲料定量投饲装置,包括养殖桶(1)、出料口(2)、投饲桶(3)、调节杆(4)、第一滑体(5)、第一导轨(6)、第一电机(7)、开关(8)、料仓盖(9)、料仓(10)、环形支架(11)、连通管(12)、支架(13)、底座(14)、第二滑体(15)、挡料板(16)、螺杆(17)、斜面活塞(18)、内螺纹(19)、开孔(20)、螺旋搅拌杆(21)、第一支撑体(22)、螺钉(23)、第二支撑体(24)、螺母(25)、从动杆(26)、第三滑体(27)、第四滑体(28)、第一弹簧(29)、第二弹簧(30)、第二导轨(31)、第一钢丝绳(32)、第二电机(33)、第一活动杆(34)、第二活动杆(35)、第三支撑体(36)、第四支撑体(37)、转轴(38)、第五支撑体(39)、第六支撑体(40)、第一柱形杆(41)、第二钢丝绳(42)、第二柱形杆(43),所述的出料口(2)安装于投饲桶(3)上端,出料口(2)朝向养殖桶(1),投饲桶(3)安装于底座(14)上方,调节杆(4)安装于挡料板(16) 上方,挡料板(16)下方与螺杆(17)固定,斜面活塞(18)中央有与螺杆(17)相配合的内螺纹(19),第一导轨(6)安装于投饲桶(3),第一滑体(5)安装在第一导轨(6)中并可在其中滑动,开孔(20) 位于第二滑体(15)上端,连通管(12)下端与开孔(20)相通,连通管(12)上端与料仓(10)底部相通,4根支架(13)上端与第二支撑体(24)通过螺钉(23)、螺母(25)固定,第二支撑体(24) 安装于第一支撑体(22),第一支撑体(22)安装于环形支架(11),料仓(10)置于环形支架(11),开关(8)位于料仓盖(9)上,第一电机(7)安装于料仓盖(9)中央,螺旋搅拌杆(21)安装于第一电机(7)的转轴,斜面活塞(18)位于投饲桶(3)内部,其底部与底座(14)最上端平齐,从动杆(26)安装于斜面活塞(18)下端,第二电机(33)安装于底座(14)底部中央,第二导轨(31)两端分别安装于底座(14)两侧壁,第一弹簧(29)、第二弹簧(30)穿过第二导轨(31),第一弹簧(29)、第二弹簧(30)一端固定于底座(14) 两侧壁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滑体(27)、第四滑体(28)固定,第三滑体(27)、第四滑体(28)安装于第二导轨(31),第一钢丝绳(32) 穿过第二电机(33)转轴开孔,第一钢丝绳(32)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三支撑体(36)、第四支撑体(37),第三支撑体(36)、第四支撑体 (37)分别安装于第三滑体(27)、第四滑体(28)下方,第五支撑体(39)、第六支撑体(40)位于第三滑体(27)上方,第一活动杆(34)安装于第一柱形杆(41),第四滑体(28)上方构造与第三滑体(27)相同,第一活动杆(34)、第二活动杆(35)通过第二柱形杆(43)配合在一起,第一活动杆(34)、第二活动杆(35)连接处正上方为从动杆(26),第二钢丝绳(42)将从动杆(26)与第一活动杆(34)、第二活动杆(35)连接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025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