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减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04201.4 | 申请日: | 2019-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219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周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科洛特轻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6/00 | 分类号: | F16F6/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王闯;葛莉华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铁组 套筒 摩托车减震器 电磁铁 压缩量 斥力 减震器 本实用新型 磁铁磁力 减震效果 行业技术 同极 异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摩托车减震器,涉及减震器行业技术领域。摩托车减震器包括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第一套筒套设于第二套筒内,第一套筒的筒底设有第一电磁铁组,第二套筒的筒底设有第二电磁铁组,第一电磁铁组与第二电磁铁组的相互靠近的两端的极性为同极,第一电磁铁组与第二电磁铁组均设有至少两个电磁铁,属于同一电磁铁组电磁铁的相互靠近的两端的极性为异极。通过第一电磁铁组与第二电磁铁组的设置,使得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通过第一电磁铁组与第二电磁铁组的斥力。实现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的分离,且因为越靠近磁铁磁力越大,所以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的压缩量越大,第一电磁铁组与第二电磁铁组之间的斥力也会越大,实现了压缩量越大弹力越大的减震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器行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摩托车减震器。
背景技术
当前市面上的摩托车减震器均采用的是单弹簧或者多弹簧的减震方式来进行减震,而且市场上的减震器的弹簧均是需要暴露在空气中的,在减震器工作频繁的情况下,暴露在空气中的弹簧极易受到氧化和磨损,导致弹簧弹性减弱,弹簧的材料脆化易裂,进而导致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减弱甚至减震器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摩托车减震器,能够避免使用弹簧减震,同时能够长期工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摩托车减震器包括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第一套筒套设于第二套筒内,第一套筒的筒底设有第一电磁铁组,第二套筒的筒底设有第二电磁铁组,第一电磁铁组与第二电磁铁组的相互靠近的两端的极性为同极,
第一电磁铁组与第二电磁铁组均设有至少两个电磁铁,属于同一电磁铁组电磁铁的相互靠近的两端的极性为异极。
通过第一电磁铁组与第二电磁铁组的设置,使得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通过第一电磁铁组与第二电磁铁组的斥力。实现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的分离,且因为越靠近磁铁磁力越大,所以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的压缩量越大,第一电磁铁组与第二电磁铁组之间的斥力也会越大,实现了压缩量越大弹力越大的减震效果。
同时,通过每个电磁铁组至少两个电磁铁的设置,使得电磁铁组的磁力可调节,给驾驶者提供多种减震程度的选择以适应不同的路段,增加了摩托车的驾驶体验。
优选的,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外设有防尘盖,防尘盖包括上盖与下盖,下盖内嵌于上盖,第一套筒与下盖固定连接,第二套筒与上盖固定连接,下盖盖口设有第一永磁铁,上盖底端设有第二永磁铁,第一永磁铁与第二永磁铁的相互靠近的两端的极性为同极。
通过防尘盖的设置,避免了灰尘进入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保证了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的洁净度,进而保证了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活动的稳定性,最终保证了摩托车减震器运行的稳定性。
同时通过第一永磁铁和第二永磁铁的设置,利用第一永磁铁和第二永磁铁的斥力协助减震器的伸展,增加了减震器的减震效果。
特别地,第一套筒的筒边设有限位凸起,第二套筒的筒边对应限位凸起处设有限位块。
通过限位凸起与限位块的设置,保证了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不会脱离。
特别地,上盖设有卡槽,卡槽内嵌有第三永磁铁,第三永磁铁与第一永磁铁的相互靠近的两端的极性为同极。
通过卡槽的设置,使得上盖与下盖不会脱离,同时通过第三永磁铁的设置保证了下盖的边缘不会过于接近卡槽,从而杜绝了下盖冲出卡槽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电磁铁组与第二电磁铁组的设置,使得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通过第一电磁铁组与第二电磁铁组的斥力。实现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的分离,且因为越靠近磁铁磁力越大,所以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的压缩量越大,第一电磁铁组与第二电磁铁组之间的斥力也会越大,实现了压缩量越大弹力越大的减震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科洛特轻工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无锡科洛特轻工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042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