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38237.4 | 申请日: | 2019-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682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发明(设计)人: | 钱湛;姜恒;黄兵;李觅;黎昔春;宋平;郑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和协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15 | 代理人: | 熊晓妹 |
地址: | 410000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岸基 浮床 生态浮床 木桩 植被板 本实用新型 固定杆 中空方形结构 自然生态平衡 动植物生长 净化水质 安装孔 排布 竖直 套绳 并用 植被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所述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包括多个木桩、多个浮床和多个固定杆,所述木桩沿岸基的长度排布设置,其一部分竖直插入水底的土内,另一部分浮出水面,其上方设有一安装孔,所述浮床位于木桩和岸基之间,所述浮床包括框架和植被板,所述框架为四周围合的中空方形结构,所述植被板设于所述框架内,所述植被板上排列设有多个植被孔;每两个浮床之间留有一间隙,并用多个套绳固定,所述固定杆固定于木桩与浮床之间。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净化水质、治污效果明显、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再造自然生态平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及水生态景观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
背景技术
生态浮床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的含量。它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载体和基质,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用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生态浮床对水质净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例如总磷、氨氮、有机物等,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生态浮床通常用于生态修复城市、农村的水体污染,也用于建设城市湿地景区等等。
而如何将浮床简单、快捷地进行铺设安装,且有效地考虑生态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是现如今生态环境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解决实现以上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在每两个浮床之间设有间隙,可有效解决鱼类和植物类之间的共生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其包括:多个木桩,沿岸基的长度排布设置,其一部分竖直插入水底的土内,另一部分浮出水面,其上方设有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位于水下;
多个浮床,位于木桩和岸基之间,且沿岸基的长度排列设置,所述浮床包括框架和植被板,所述框架为四周围合的中空方形结构,所述植被板设于所述框架内,所述植被板上排列设有多个植被孔;每两个浮床之间留有一间隙,并用多个套绳固定;
多个固定杆,与所述木桩位置对应,其一端连接于所述框架的侧壁且位于所述植被板的下方,另一端连接于木桩的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植被孔包括第一孔区、位于所述第一孔区一侧的第二孔区、和自所述第一孔区向第二孔区延伸的过渡区,所述第一孔区的直径小于第二孔区,所述过渡区为倾斜结构。
优选的,所述木桩的长度为4m,直径为150mm,其浮出水面的高度为10~20cm。
优选的,所述浮床的外形边长为2~3m,所述浮床为成型PE材料件。
优选的,所述固定杆包括在两端头设置的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之间的中间杆,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安装孔配合,所述第二螺杆与所述框架的侧壁配合,均通过螺母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安装孔的长度,所述第二螺杆的长度大于框架的侧壁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中间杆为长度固定的圆柱杆。
优选的,所述中间杆为长度可拉长的弹簧杆。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岸基式生态浮床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浮床安装于岸基旁,因岸基的边缘与多个木桩的连线不一定是平行的,其间距会有误差,通过固定杆将浮床与木桩固定,不仅安装简单方便,另外,固定杆与木桩配合的距离长短可实现浮床沿木桩进行间距调节即安装后浮床与岸基边缘之间的间隙均匀保证美观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未经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382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