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气机联动环限位机构及压气机联动环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78553.4 | 申请日: | 2019-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107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曾瑞慧;陈美宁;高国荣;冯锦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00 | 分类号: | F04D29/00;F04D2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喻学兵 |
地址: | 20024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凸台 联动环 限位体 限位机构 压气机 机匣 限位槽 阻挡壁 减小 滚动 本实用新型 滚动摩擦 滑动摩擦 运行过程 卡滞 周面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气机联动环限位机构及压气机联动环组件,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限位体,机匣、联动环的其中之一的周面上固定有第一凸台,机匣、联动环的另一个的周面固定有第二凸台;限位体设置于第一凸台、第二凸台之间,限位体沿机匣的径向的截面为圆形;第一凸台面向限位体的一面设有第一限位槽,限位体的滚动范围通过第一阻挡壁被限制于第一限位槽中;第二凸台面向限位体的一面设有第二限位槽,限位体的滚动范围通过第二阻挡壁被限制于第二限位槽中。将限位机构与机匣之间的摩擦力由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大幅度减小该摩擦力,从根本上减小了限位机构与机匣之间的摩擦力,解决了联动环在压气机运行过程中易受卡滞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气机联动环限位机构。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限位机构的压气机联动环组件。
背景技术
在轴流压气机设计中,为满足非设计转速的压气机气动性能,通常将前面级静子叶片设计为可调静叶,而可调静叶的调节需要通过联动环结构对可调静子进行联动调节,以保证同一级可调静子叶片在调节过程中的调节角度一致。
为满足上述功能,联动环在运动过程中必须与压气机机匣保持一定的同心度。如图1所示,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通常在联动环100和机匣200之间采用限位螺钉300的设计来防止联动环100在运动过程中的偏心。限位螺钉300的一端与联动环100螺纹连接,限位螺钉300的另一端与机匣凸台400的表面留有一定间隙。当联动环100受作动筒的拉力作用发生一定偏心时,限位螺钉300会顶到机匣凸台400的表面,进而防止联动环100进一步偏心变形,以此保持一定的同心度(为保持较好的同心度,一般会预留较小的间隙)。在此过程中,限位螺钉300的端部会在机匣凸台400的表面滑动。
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压气机运行过程会导致机匣受热膨胀,使得限位螺钉与机匣凸台的表面之间预留的间隙减小甚至为零,迫使机匣凸台给限位螺钉施加压力,限位螺钉的端部与机匣之间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则会急剧增大,导致限位螺钉在机匣表面的滑动困难甚至卡滞,进而造成联动环难以调节或卡滞不可调节,最终导致可调静叶调节机构失效甚至引发其他试验安全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限位机构,避免在机匣受热膨胀过程中,限位机构与机匣之间的摩擦力急剧增大而导致联动环受卡滞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气机联动环限位机构及压气机联动环组件,以解决限位机构与机匣之间的摩擦力急剧增大而导致联动环受卡滞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气机联动环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设置于机匣、联动环之间,所述联动环套在所述机匣上并同轴设置,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限位体,所述机匣、联动环的其中之一的周面上固定有所述第一凸台,所述机匣、联动环的另一个的周面固定有所述第二凸台;所述限位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之间,所述限位体沿所述机匣的径向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凸台面向限位体的一面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沿所述机匣的周向延伸,所述限位体局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中,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四周均形成第一阻挡壁,所述限位体的滚动范围通过第一阻挡壁被限制于所述第一限位槽中;所述第二凸台面向限位体的一面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沿所述机匣的周向延伸,所述限位体局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中,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四周均形成第二阻挡壁,所述限位体的滚动范围通过第二阻挡壁被限制于所述第二限位槽中。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机匣受热膨胀时,由于限位体与第一凸台、第二凸台之间的摩擦为滚动摩擦,摩擦力也不至于过大,从根本上解决了在机匣受热膨胀的情况下,限位机构的摩擦力急剧增大,导致联动环运动受卡滞的问题。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或第二限位槽沿所述机匣的轴向面的截面为长方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785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