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铜铝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06592.0 | 申请日: | 2019-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329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林伟伟;林柏阳;李彪;袁改平;宋明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红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58 | 分类号: | H01R4/58;H01R4/38;H01R11/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66 | 代理人: | 余威 |
地址: | 3256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铜片 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 夹线块 铜铝 电位差 焊锡焊接 铜线 内凹面 衔接处 铰接 内凹 增设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铜铝连接器。包括C型夹座和铰接在一起的夹线块组,所述C型夹座的内凹面上设置有第一铜片,所述夹线块组与所述C型夹座的内凹面相对应的凹面上设置有第二铜片。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与铜线衔接处增设铜片,并且通过焊锡焊接,形成铜、锡、铝过渡,从而降低电位差,提升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夹技术领域,尤其是铜铝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C型线夹通常采用铝制,在与铜线接触时,该衔接处存在一定的电位差,具有因局部高电位差造成烧伤、烧断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铜铝连接器,其通过在与铜线衔接处增设铜片,并且通过焊锡焊接,形成铜、锡、铝过渡,从而降低电位差,提升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铜铝连接器,包括C型夹座和铰接在一起的夹线块组,所述C型夹座的内凹面上设置有第一铜片,所述夹线块组与所述C型夹座的内凹面相对应的凹面上设置有第二铜片。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铜片和所述第二铜片分别通过焊锡焊接在对应的位置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C型夹座的内凹面上开设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一槽体,所述第一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槽体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铜片的形状与所述C型夹座的内凹面的形状相匹配。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夹线块组与所述C型夹座的内凹面相对应的凹面上开设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二槽体,所述第二铜片设置在所述第二槽体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二铜片的形状与所述夹线块的凹面的形状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与铜线衔接处增设铜片,并且通过焊锡焊接,形成铜、锡、铝过渡,从而降低电位差,提升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参见图1,铜铝连接器,包括C型夹座1和铰接在一起的夹线块组2,所述C型夹座1的内凹面上设置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一铜片11,所述夹线块组2与所述C型夹座1的内凹面相对应的凹面上设置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二铜片21。
所述第一铜片和所述第二铜片分别通过焊锡焊接在对应的位置上。
形成铜、锡、铝过渡的路径,降低衔接处电位差,提升安全性。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在于第一铜片的设置处开设槽体,其他均相同。
参见图2,铜铝连接器,包括C型夹座3和铰接在一起的夹线块组4,所述C型夹座3的内凹面上开设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一槽体31,所述第一槽体31处设置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一铜片32,所述夹线块组4与所述C型夹座3的内凹面相对应的凹面上设置有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第二铜片41。
所述第一铜片和所述第二铜片分别通过焊锡焊接在对应的位置上。
形成铜、锡、铝过渡的路径,降低衔接处电位差,提升安全性。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在于第一铜片和第二铜片的设置处分别开设槽体,其他均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红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红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065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