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电芯散热件、电芯模块以及电池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12394.5 | 申请日: | 2019-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328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葛翔;何强;李妙妙;刘兆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石墨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1;H01M10/6555;H01M10/6568;H01M10/653;H01M10/659;H01M10/656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李永宏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电 出液口 散热件 散热 电池模组 进液孔 进液口 第二连接部 第一连接部 电芯模块 空腔结构 散热部件 散热介质 出液孔 封装板 流通腔 进出液孔 散热技术 散热效果 电芯 液口 连通 电池 申请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单电芯散热件、电芯模块以及电池模组,涉及电池散热技术领域。一种单电芯散热件,其用于电芯散热,单电芯散热件包括连接的封装板以及散热部件,封装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散热部件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形成具有流通腔的空腔结构,空腔结构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与流通腔连通,第二连接部开设有进液孔和出液孔,进液孔与进液口对应设置,散热介质能够从进液孔流进进液口;出液孔与出液口对应设置,散热介质能够从出液口流进出液孔。单电芯散热能够对电池模组的每个单电芯进行散热,散热效果较好,散热较均匀。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散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单电芯散热件、电芯模块以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迅速发展,动力电池的热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电池在大电流放电及高温运行时,热量的聚集容易导致燃烧、爆炸等危险。现有的散热通常是针对电池模组的整体散热,该散热方式容易造成温度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电芯散热件、电芯模块以及电池模组,旨在改善电池模组散热不均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单电芯散热件,其用于电芯散热,单电芯散热件包括连接的封装板以及散热部件,封装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散热部件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形成具有流通腔的空腔结构,空腔结构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与流通腔连通,第二连接部开设有进液孔和出液孔,进液孔与进液口对应设置,散热介质能够从进液孔流进进液口;出液孔与出液口对应设置,散热介质能够从出液口流进出液孔。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利用单电芯散热件能够对电芯进行散热,具体使用时,由于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与流通腔连通,散热介质能够从进液孔流进进液口,且散热介质能够从出液口流进出液孔。则散热介质从进液孔流进进液口在流通腔内流动,然后从出液口流出流向出液孔。散热部吸收单电芯的热量传递给散热介质,散热介质在流通腔内充分吸收散热部的热量并将热量带走,从而对单电芯进行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散热部件包括层叠设置的散热层和液冷板。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散热层起到吸热的作用,液冷板将散热层吸收的热量传递给散热介质,散热介质将热量带走,从而达到对电芯散热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散热部件的边缘与第一连接部连接。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散热部件的边缘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则意味着散热部件的边缘与第一连接部围合的整个区域均为流通腔,流通腔的区域面积较大,该流通腔内部没有其他阻挡部件,能够使得散热介质流通顺畅,不易产生堵塞。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散热层含有石墨烯材料和相变材料。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由于散热层中含有石墨烯材料和相变材料,石墨烯材料能够提升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使得电芯散热效果更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主体和第二连接主体,第一连接主体和第二连接主体分别开设进液孔和出液孔,第一连接主体与第二连接主体设置于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侧。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第一连接主体与第二连接主体设置于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侧。则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侧,散热介质从进液口流向出液口的过程中,散热介质是从单电芯散热件的一侧流动到相对的另一侧,能够对电芯进行更好地散热。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模块,其包括固定框、电芯以及上述的单电芯散热件,固定框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具有容纳电芯的容纳槽,电芯容纳于容纳槽中且电芯的电极伸出固定框,单电芯散热件容纳于容纳槽中,封装板与电芯贴附,固定框与封装板能够通过第二安装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二安装部开设有与进液孔连通的第一通孔以及与出液孔连通的第二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石墨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石墨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123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