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反向腹腔镜切口缝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18828.2 | 申请日: | 2019-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248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苗瑞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苗瑞超 |
主分类号: | A61B17/06 | 分类号: | A61B1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向 腹腔镜 切口 缝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向腹腔镜切口缝合器,包括镊式持针柄与缝合器前部针端结构。针端采用“U”型结构,从腹壁内层腹膜向外侧肌层、皮下组织缝合。有效的解决了肥胖、腹壁厚患者缝合困难问题。实用新型使用方便,镊式操作手柄,操作舒适、操作者更易掌握,同时缝合过程无需腹壁固定装置,定位准确,缝合迅速,缝合在腹腔镜监护下进行,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术器械,尤其是一种腹腔镜切口缝合器械。
背景技术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目前腹腔镜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数据显示我国近70-80%腹部手术可在腹腔镜下完成。腹腔镜手术操作必须通过穿刺锥在腹壁建立通道。目前穿刺锥规格为5mm-15mm,对大于5mm的腹壁穿刺孔,为避免出血及切口疝的发生,必须缝合腹膜及筋膜层。传统弧形针缝合针对于这种小切口尤其肥胖、腹壁厚患者无法完成。现有腹部切口缝合器通常采用从外向里穿刺置器的方式工作,即从皮下组织、肌层向腹腔腹膜层穿刺缝合。例如,中国专利CN00213868.9“腹腔镜手术腹壁穿孔缝合针”、中国专利201010532057.8“腹腔镜穿刺切口肌肉缝合针”、中国专利201120480595.7“腹腔镜腹壁切口深层缝合针”、中国专利201320633635.6“腹腔镜腹壁切口缝合针”。此类缝合的方式存在着缺陷。由于缝合需先经腹壁由外向里穿刺,穿刺过程无法很好的固定,存在缝合位置偏差、精度差,必要时需反复穿刺的缺点。另外,由于无法解决穿刺过程经腹壁切口漏气现象,腹腔内压力降低、操作空间减小,腹腔镜无法很好的进行监护,存在穿刺损伤腹腔器官风险。公告号为CN 205006913 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虽然解决了穿刺固定、腹壁漏气现象,但操作复杂,同样存在缝合位置偏差,精度差,必要时需反复穿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缝合精度差、手术安全性低、操作复杂等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反向缝合方式,提高缝合的精度,很好的避免了缝合中常见的缝合位置偏差问题。同时钩式反向缝合操作简单、缝合速度快、不易漏气,解决了现有缝合器的弊端,使操作更加简便、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U”型缝合针,从腹壁内层腹膜向外侧肌层、皮下组织缝合,可准确定位、精准缝合组织深处出血点。缝合针经腹壁穿刺孔缝合过程迅速,腹壁可自然闭合,避免了缝合过程漏气、腹腔内压力降低、操作空间减小情况,缝合全过程可腹腔镜监护下进行,提高了手术安全。同时镊子样式操作手柄,操作舒适、操作者更易掌握、操作也更加简捷。“U”型缝合针前端与镊式操作手柄同侧臂可自然闭合,避免了出入腹壁过程刮带腹壁组织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缝合器采用反向的方式缝合,有效地消除了传统缝合器在缝合过程中所存在的漏气、腹腔压力降低和缝合定位差、缝合存在偏差、操作复杂的缺陷。降低了缝合难度,提高了缝合安全性,使缝合更加迅速、缝合质量得到保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面示意图;
图3为缝合器缝合端结构示意图。
图中1.缝合线穿线孔,2.缝合端闭合结构,3.缝合线,4.镊式持针柄,5.缝合器前部针端结构,6.腹壁缝合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反向腹腔镜切口缝合器包括镊式持针柄4、缝合器前部针端结构5,如图1、图2所示。
缝合过程分为5个步骤:
一.握住镊式持针柄4,打开缝合端闭合结构2,缝合线3穿刺经过穿刺孔1,将线头尾端留着腹壁外侧,闭合缝合端闭合结构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苗瑞超,未经苗瑞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188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轮与轴连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持续膀胱冲洗引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