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华绒螯蟹扣蟹培育池塘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19581.6 | 申请日: | 2019-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275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潘庭双;江河;凌俊;段国庆;胡玉婷;周华兴;陈小雷;汪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 |
代理公司: |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1 | 代理人: | 王华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池塘 扣蟹培育 中华绒螯蟹 防逃网 护杆 活动连接有 旋转固定 转轴 底座 预留 本实用新型 固定连接杆 活动安装 上端固定 便利性 后端面 可拆性 前端面 上端 扣蟹 吸氧 下端 幼蟹 水深 开口 水泥 管理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华绒螯蟹扣蟹培育池塘,包括扣蟹培育池塘,所述扣蟹培育池塘的内部预留设置有池塘用水,所述扣蟹培育池塘的内部上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水泥桥,所述定位护杆的前端面固定安装有固定连接杆,所述定位护杆的内部下端活动安装有旋转固定底座,所述旋转固定底座的上端活动连接有转轴,所述定位护杆的后端面预留设置有开口,所述转轴的外侧活动连接有防逃网。该中华绒螯蟹扣蟹培育池塘的面积为1~2亩,防止面积过大不便于管理,同时内部的水深也较浅,有利于扣蟹活动和吸氧的需求,环形蟹沟和防逃网的设置都是有利于防止幼蟹逃出,保证了池塘的安全性,同时防逃网的可拆性设计,能够便于管理人员进出池塘的便利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华绒螯蟹培育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中华绒螯蟹扣蟹培育池塘。
背景技术
中华绒螯蟹是一种经济蟹类,一般中华绒螯蟹都栖息于淡水湖泊河流,但是在河口半咸水域进行繁殖,喜掘穴而居,或隐藏在石砾、水草从中,随着蟹苗的人工培育和放流增殖,此蟹已遍布全国,扣蟹是指每只2克以上的幼蟹,是成蟹养殖的苗种来源。
然而现有的扣蟹养殖过程中,每天都需要人工全池均匀撒饲料,而幼蟹个体较小,容易造成幼蟹的死亡,不利于科学的饲养,同时一般的培育池塘外圈的防逃装置不易解开,不利于进出池塘的便利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华绒螯蟹扣蟹培育池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扣蟹养殖过程中容易造成幼蟹的死亡,不利于科学的饲养,同时防逃装置不易解开,不利于进出池塘便利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华绒螯蟹扣蟹培育池塘,包括扣蟹培育池塘,所述扣蟹培育池塘的内部预留设置有池塘用水,所述扣蟹培育池塘的内部上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水泥桥,所述连接水泥桥的上端前后两侧固定安装有防护栏杆,所述扣蟹培育池塘的外侧预留设置有环形蟹沟,所述环形蟹沟与扣蟹培育池塘的外侧等距离安装有定位护杆,所述定位护杆的前端面固定安装有固定连接杆,所述定位护杆的内部下端活动安装有旋转固定底座,所述旋转固定底座的上端活动连接有转轴,所述定位护杆的后端面预留设置有开口,所述转轴的外侧活动连接有防逃网。
优选的,所述扣蟹培育池塘的面积为1~2亩,同时扣蟹培育池塘内部的池塘用水水深为0.2~0.6m。
优选的,所述连接水泥桥的高度距离扣蟹培育池塘的池底约为60-90cm,同时连接水泥桥的宽度为30-50cm,且连接水泥桥的长度等于扣蟹培育池塘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防护栏杆关于连接水泥桥的上端前后固定安装有两个,且防护栏杆的高度不低于80 cm。
优选的,所述环形蟹沟的深度为30-60cm,同时环形蟹沟的宽度为60-100cm,且环形蟹沟围绕扣蟹培育池塘的外围为长方形设计。
优选的,所述定位护杆的下端为锥形设计,同时定位护杆关于扣蟹培育池塘等距离环绕安装,且两两定位护杆之间由防逃网为媒介相互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旋转固定底座与转轴为旋转连接,且转轴的外围粘合连接有防逃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中华绒螯蟹扣蟹培育池塘的面积为1~2亩,防止面积过大不便于管理,同时内部的水深也较浅,有利于扣蟹活动和吸氧的需求,连接水泥桥的高度距离扣蟹培育池塘的池底约为60-90cm,有利于投食的便捷,能够近距离观察蟹苗的生长程度,且连接水泥桥的长宽的设置也防止了宽度过长阻挡视线,造成观察死角,不利于池塘的使用性的问题,防护栏杆的设置能够防止喂养人员踩空掉落池塘,同时也不会对幼蟹造成伤害,环形蟹沟和防逃网的设置都是有利于防止幼蟹逃出,保证了池塘的安全性,同时防逃网的可拆性设计,能够便于管理人员进出池塘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195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