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吸取单克隆菌落的吸头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72858.1 | 申请日: | 2019-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48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诺艾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26 | 分类号: | C12M1/26 |
代理公司: | 32286 南京常青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毛洪梅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新锦湖***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囊 吸头 接口管 本实用新型 上端 下端 生物技术领域 单克隆菌落 倒锥形 移液器 菌落 污染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吸取单克隆菌落的吸头,具体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包括吸头管、缓冲囊和接口管,所述缓冲囊呈球形;所述吸头管和所述接口管呈倒锥形,所述吸头管的上端与所述缓冲囊的下端相接,所述缓冲囊的上端与所述接口管的下端相接,且所述缓冲囊的直径大于所述吸头管、所述接口管的截面直径。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避免菌落污染移液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吸取单克隆菌落的吸头。
背景技术
单个细菌是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后,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子代(子细胞)群体,这个群体就是单克隆菌落,它包含有很多个细菌,并且是同一个细菌的后代。
吸头用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学研究,其在移液器和样品之间有效的形成保护结构,保证吸样和分样的安全性;现有的吸头,多一个倒锥形结构,吸取菌落时,容易导致移液器污染。
针对上述不足,现需求一种用于吸取单克隆菌落的吸头,可有效避免菌落污染移液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用于吸取单克隆菌落的吸头,可有效避免菌落污染移液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吸取单克隆菌落的吸头,包括吸头管、缓冲囊和接口管,所述缓冲囊呈球形
所述吸头管和所述接口管呈倒锥形,所述吸头管的上端与所述缓冲囊的下端相接,所述缓冲囊的上端与所述接口管的下端相接,且所述缓冲囊的直径大于所述吸头管、所述接口管的截面直径。
优选的,所述缓冲囊整体为球形,所述缓冲囊的上下两端为平顶状,且所述缓冲囊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设有凹槽,所述吸头管的上端边缘嵌入与所述缓冲囊的凹槽内,所述接口管的下端边缘嵌入与所述缓冲囊的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吸头管的上端边缘横截面呈凹型,所述吸头管的凹型结构的一侧壁嵌入所述缓冲囊的凹槽内;所述接口管的下端边缘横截面呈凹型,所述接口管的凹型结构的一侧壁嵌入所述缓冲囊的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吸头管的凹型结构的另一侧壁位于缓冲囊的外侧;所述接口管的凹型结构的另一侧壁位于所述缓冲囊的外侧,且所述吸头管和所述接口管的凹型结构与所述缓冲囊的凹槽相契合。
优选的,所述接口管的下端内侧向内延伸形成一抵触面,所述接口管的抵触面与所述缓冲囊的凹槽上端面相抵触;所述吸头管的上端内侧向内延伸形成一抵触面,所述吸头管的抵触面与所述缓冲囊的凹槽上端面相抵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缓冲囊,且缓冲囊的直径大于吸头管、接口管的截面直径,可将样品存储在缓冲囊内,避免吸头由于过细,导致样品进入移液器内,进而避免污染移液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1、吸头管;2、缓冲囊;3、接口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吸取单克隆菌落的吸头,包括吸头管1、缓冲囊2和接口管3,所述缓冲囊2呈球形;所述吸头管1和所述接口管3呈倒锥形,所述吸头管1的上端与所述缓冲囊2的下端相接,所述缓冲囊2的上端与所述接口管3的下端相接,且所述缓冲囊2的直径大于所述吸头管1、所述接口管3的截面直径;本装置可将样品存储在缓冲囊2内,避免吸头由于过细,导致样品进入移液器内,进而避免污染移液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诺艾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诺艾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728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昆虫病原微生物诱集器
- 下一篇:一种马铃薯晚疫病采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