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量子密钥分发相位编解码器、相应的编解码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96070.4 | 申请日: | 2019-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077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发明(设计)人: | 许华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L9/08 | 分类号: | H04L9/08 |
代理公司: | 11587 北京汇知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洁;董江虹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偏振分束器 输出端口 量子密钥分发 本实用新型 保偏光纤 编解码器 反射装置 输入端口 相位编码 耦合 分束器 光耦合 个臂 偏振 旋转反射装置 编解码装置 输入光脉冲 相位调制器 编解码 光脉冲 偏振态 熔接点 快轴 慢轴 正交 诱导 衰落 输出 干涉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量子密钥分发相位编解码器及相应的编解码装置和系统。该相位编解码器包括:分束器、分别经两个臂与分束器光耦合的两个偏振正交旋转反射装置、设置于两个臂中之一上的相位调制器。两个反射装置中之一或每个反射装置包括具有输入端口和两个输出端口的偏振分束器,并经偏振分束器的输入端口耦合至相应的臂,每个偏振分束器的两个输出端口经包含奇数个90度熔接点的保偏光纤彼此光耦合,偏振分束器的两个输出端口输出的光脉冲分别耦合至相应保偏光纤的慢轴和快轴。本实用新型使得能够对任意偏振态的输入光脉冲稳定地进行编解码干涉,解决了相位编码及时间比特‑相位编码量子密钥分发应用中偏振诱导衰落造成系统无法稳定工作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传输保密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偏振正交旋转反射的量子密钥分发相位编解码器、包括该相位编解码器的相应编解码装置和量子密钥分发系统。
背景技术
量子保密通信技术是量子物理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前沿热点领域。基于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和一次一密密码原理,量子保密通信可在公开信道实现信息的安全传输。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力学海森堡不确定关系、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等物理原理,能够实现在用户之间安全地共享密钥,并可以检测到潜在的窃听行为,可应用于国防、政务、金融、电力等高安全信息传输需求的领域。
地面量子密钥分发主要基于光纤信道传输,因为相位编码采用前后光脉冲的相位差来编码信息,在长距离光纤信道传输过程中能够稳定保持,所以基于不等臂干涉仪的相位编码和时间比特-相位编码是量子密钥分发应用的主要编码方案。然而,光纤制作存在截面非圆对称、纤芯折射率沿径向不均匀分布等非理想情况,并且光纤在实际环境中受温度、应变、弯曲等影响,会产生随机双折射效应。因此,光脉冲经长距离光纤传输以及经不等臂干涉仪两臂光纤传输后,通过不等臂干涉仪进行相位解码干涉时存在偏振诱导衰落的问题,导致解码干涉不稳定,造成误码率升高。若使用纠偏设备,会增加系统复杂度和成本,且对于架空光缆、路桥光缆等强干扰情况难以实现稳定应用。
对于量子密钥分发相位编码以及时间比特-相位编码方案,如何稳定高效地进行干涉解码是基于现有光缆基础设施进行量子保密通信应用的热点和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偏振正交旋转反射的量子密钥分发相位编解码器、包括该相位编解码器的相应编解码装置和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以解决相位编码以及时间比特-相位编码量子密钥分发应用中偏振诱导衰落引起的相位解码干涉不稳定的难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至少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量子密钥分发相位编解码器,包括:分束器、分别经两个臂与所述分束器光耦合的两个反射装置,每个所述反射装置为偏振正交旋转反射装置,所述两个反射装置中之一或每个所述反射装置包括具有输入端口和两个输出端口的偏振分束器,并经所述偏振分束器的输入端口耦合至所述两个臂中的相应臂,其中每个偏振分束器的两个输出端口经传输光路彼此光耦合,对于至少一个包括偏振分束器的反射装置:其传输光路由包含奇数个90度熔接点的保偏光纤形成,其偏振分束器的两个输出端口中的一个输出端口输出的光脉冲耦合至所述保偏光纤的慢轴,且其偏振分束器的两个输出端口中的另一个输出端口输出的光脉冲耦合至所述保偏光纤的快轴。
2.根据方案1所述的相位编解码器,其中,所述两个反射装置为相同构造的偏振正交旋转反射装置,或为不同构造的偏振正交旋转反射装置。
3.根据方案1所述的相位编解码器,其中,所述奇数个90度熔接点包括1个90度熔接点或更多奇数个90度熔接点。
4.根据方案1所述的相位编解码器,其中,所述分束器是保偏分束器。
5.根据方案1所述的相位编解码器,其中,所述两个臂各为偏振保持光路,所述两个臂上的光器件为偏振保持光器件和/或非双折射光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960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