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01470.X | 申请日: | 2019-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810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曾志新;黄兴来;张凯;骆洪燕;曾恩山;李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5/02 | 分类号: | F01N5/02;F01N13/08 |
代理公司: | 44224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汤金燕;曾旻辉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排气管 换热孔 外排气管 本实用新型 排气余热回收 沿圆周方向 自适应控制 热效率 石蜡 额外能源 换热壳体 换热气体 回收热量 间隔布置 排气系统 热胀冷缩 换热管 换热量 冷却液 有效地 重合 管壁 余热 发动机 消耗 节约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内排气管、外排气管、换热管、换热壳体以及调节机构,为了实现根据需求适时调节回收热量,内排气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换热孔;外排气管套设于内排气管的外侧,并可相对于内排气管旋转,外排气管上还设置有多个与第一换热孔一一对应的第二换热孔。本实用新型利用石蜡的热胀冷缩特性推动外排气管相对于内排气管旋转,实现对第一换热孔与第二换热孔的重合率的调节,从而可以根据冷却液的温度变化适时调整换热气体的量,有效地利用了排气系统的余热,在不消耗额外能源的前提下节约了能量,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效率,并且实现了换热量自适应控制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气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排出尾气的同时会带走大量的热量(高达30%),若能将这部分热量回收加以利用,如用于发电、暖机、加热电池等,将减少发动机负荷,达到节约能源、间接提升发动机热效率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大部分车型上都无排气余热回收装置,一部分汽车的回收装置仅在需要热量时连通,不需要时切断,不能调节回收热量的多少;一部分汽车的热回收装置虽然可调节回收热量的多少,但是其是在进气管的两路通道分离处设置控制阀,通过控制尾气在两路通道之间的流量分配,来对回收热量进行控制,没有实现按需分配。在不需要热量时,冷却液仍然换走一部分排气余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气流通道使用单独的管路设计,换热器比较复杂,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排气余热回收装置不能根据需求实时调节回收热量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排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
内排气管,所述内排气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换热孔;
外排气管,所述外排气管套设于所述内排气管的外侧,并可相对于所述内排气管旋转,所述外排气管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换热孔一一对应的第二换热孔;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套设于所述外排气管的外侧,所述换热管的内壁与所述外排气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换热气体的第一腔体;
换热壳体,所述换热壳体套设于所述换热管的外侧,所述换热壳体的内壁与所述换热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内的冷却液与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换热气体逆流换热;
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整所述第一换热孔与第二换热孔的重合率,进而改变流入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换热气体的量。
进一步的,所述外排气管的进气端的外侧管壁上固连有一个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侧壁与一套杆固连,所述套杆沿所述外排气管的管壁周向延伸;
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执行部件、弹簧和驱动部件,所述执行部件为一空心圆管,且其第一端套设于所述套杆上,所述弹簧置于所述套杆的固定端与所述执行部件的第一端之间,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块的侧壁以及所述执行部件的第一端固连,所述驱动部件能够根据冷却液温度变化,通过所述执行部件推动所述弹簧伸缩,进而带动所述外排气管相对于所述内排气管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壳体靠近所述外排气管进气端的一侧设置有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出口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
所述驱动部件包括滚珠、推杆以及置于所述冷却液出口内且具有开口的容置壳体,所述滚珠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滚珠密实填充于所述执行部件的内腔,所述容置壳体内充满石蜡,所述容置壳体的开口正对所述第一通孔,并在开口端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的内侧壁固连,所述推杆的一端伸入所述执行部件的第二端的腔体内并与所述滚珠抵接,所述推杆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通孔内并与石蜡抵接,所述执行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的外侧壁固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014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