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火灾下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剪连接件推出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03359.4 | 申请日: | 2019-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324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4 |
发明(设计)人: | 孙志翔;胡夏闽;杜浩;韩国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N3/24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李明 |
地址: | 210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组合梁 抗剪连接件 施力装置 试验装置 试件 火灾 本实用新型 模拟火灾 抗剪承载力 混凝土板 火灾现场 位置不变 固定的 连接件 上限制 施加力 自平衡 滑移 木梁 施力 受力 测试 施加 暴露 试验 研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试验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火灾下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剪连接件推出试验装置,包括火灾炉,用于模拟火灾现场;自平衡架,用于固定对木‑混凝土组合梁推出试件施加力的施力装置,且在施力装置的施力方向上限制木‑混凝土组合梁推出试件的木梁位置不变,固定的木‑混凝土组合梁推出试件暴露于模拟完成的火灾现场内,通过施力装置对混凝土板施加作用力并对连接件的滑移进行测试。通过本实用新型可较为真实的模拟火灾条件来进行推出试验,准确地研究火灾下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剪连接件的受力机理、破坏模式以及抗剪承载力等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试验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火灾下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剪连接件推出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大城市建筑和人口都越发密集,建筑火灾发生频率之高,损失之重有目共睹,然而起火的原因比较复杂且救火难度大。
与传统木梁相比,采用木-混凝土组合梁可以大大提高其强度和刚度,而且还可以改善木结构房屋的隔音性能和防火性能,经济效益显著。但由于木材是一种有机生物材料,存在着可燃的缺点,在火灾作用下容易受火的侵袭引起结构破坏,从而导致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为了提高木-混凝土组合梁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木-混凝土组合梁的抗火性能研究就成为结构安全设计的重点。
抗剪连接件是确保组合梁中木梁与上部混凝土板共同工作的重要部件,因此对火灾下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剪连接件的受力机理、破坏模式以及抗剪承载力等性能的研究尤为重要,所以此试验装置和方法对于研究建筑结构及构件的抗火性能、以及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结构及构件的抗火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有试验中,因受限于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国内外对火灾下木-混组合梁抗剪连接件的推出试验研究较少。准确地研究火灾下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剪连接件的受力机理、破坏模式以及抗剪承载力等性能,需要实用新型一种火灾下木-混凝土组合梁推出试验装置,为木-混凝土组合梁抗火设计提供依据。
鉴于上述问题,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火灾下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剪连接件推出试验装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火灾下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剪连接件推出试验装置,可较为真实的模拟火灾条件来进行推出试验,准确地研究火灾下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剪连接件的受力机理、破坏模式以及抗剪承载力等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火灾下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剪连接件推出试验装置,包括:
火灾炉,用于模拟火灾现场;还包括自平衡架,用于固定对木-混凝土组合梁推出试件施加力的施力装置,且在所述施力装置的施力方向上限制所述木-混凝土组合梁推出试件的木梁位置不变,固定的所述木-混凝土组合梁推出试件暴露于模拟完成的火灾现场内,通过所述施力装置对所述混凝土板施加作用力并对连接件的滑移进行测试。
进一步地,还包括顶部框架梁,固定于所述火灾炉敞口处,用于对所述自平衡架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自平衡架包括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内侧空腔全覆盖且超出所述火灾炉的敞口范围,且通过钢板对超出部分和覆盖部分进行分割,所述施力装置位于所述自平衡架空腔范围内且超出所述火灾炉敞口范围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所述敞口未被所述混凝土板覆盖的位置处通过盖板覆盖。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在垂直远离所述敞口方向上的顶部高度低于所述混凝土板的顶部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木梁在所述施力装置施力方向上的末端被所述矩形框架内壁全覆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033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