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14109.0 | 申请日: | 2019-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921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移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48 |
代理公司: | 上海翰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70 | 代理人: | 张维东 |
地址: | 200233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控箱 蓄电池 防挤压 电动车 固定板 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 固定套 接线处 过热 接线 焊接 第二温度传感器 第一温度传感器 电动车蓄电池 底部中心处 蜂鸣报警器 安全隐患 紧固螺栓 内部设置 实时采集 连接杆 上螺纹 外表壁 表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传感器,包括防挤压板,所述防挤压板宽度方向的两侧表壁上焊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上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所述固定板底部中心处固定有电控箱,所述电控箱的内部设置有PLC控制器,所述电控箱的外表壁上嵌设有蜂鸣报警器,所述电控箱底部固定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防挤压板底部位于电控箱外侧处通过连接杆焊接有接线固定套,且接线固定套上嵌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传感器,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造价较低,既能对电动车蓄电池进行防挤压保护,还能实时采集蓄电池及蓄电池接线处的温度,有效的防止蓄电池过热或者蓄电池接线处过热引发的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车传感器。
背景技术
电动车的历史比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要早,直流电机之父匈牙利的发明家、工程师阿纽什·耶德利克Jedlik最早于1828年在实验室试验了电磁转动的行动装置。美国人托马斯·达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于1834年制造出第一辆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车。1837年,托马斯因此获得美国电机行业的第一个专利。在1832年至1838年之间,苏格兰人罗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发明了电驱动的马车,这是一辆使用不能充电的初级电池驱动的车辆。1838年苏格兰人罗伯特·戴维森Robert Davidson发明了电驱动的火车。今天在路面上依然行驶的有轨电车是1840年在英国出现的专利。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车于1881年诞生,发明人为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这是一辆用铅酸电池为动力的三轮车;而在1873年,由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用一次电池作动力发明的电动汽车,并没有列入国际的确认范围。后来就出现了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作为电力。
现有的电动车,蓄电池一般直接设置于踏板的位置处,采用塑料盒进行外包装固定,防挤压能力较差,其次蓄电池和蓄电池的接线处缺少温度传感器,蓄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易因操作不当产生高温,从而产生安全隐患,故而满足不了使用者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的电动车,蓄电池一般直接设置于踏板的位置处,采用塑料盒进行外包装固定,防挤压能力较差,其次蓄电池和蓄电池的接线处缺少温度传感器,蓄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易因操作不当产生高温,从而产生安全隐患的问题,提供电动车传感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车传感器,包括防挤压板(1),所述防挤压板(1)宽度方向的两侧表壁上焊接有固定板(2),所述固定板(2)上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3),所述防挤压板(1)底部中心处固定有电控箱(8),所述电控箱(8)的内部设置有PLC控制器(9),所述电控箱(8)的外表壁上嵌设有蜂鸣报警器(10),所述电控箱(8)底部固定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1),所述防挤压板(1)底部位于电控箱(8)外侧处通过连接杆(4)焊接有接线固定套(5),所述接线固定套(5)上嵌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6),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11)的输出端与所述PLC控制器(9)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PLC控制器(9)的输出端与所述蜂鸣报警器(10)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接线固定套(5)顶部中心处开设有进线孔(12),所述接线固定套(5)上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7)。
优选的,所述接线固定套(5)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接线固定套(5)关于所述电控箱(8)相互对称。
优选的,所述防挤压板(1)与所述固定板(2)相互垂直,所述固定板(2)为L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11)均为pt100热电阻型温度传感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传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移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移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141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电池箱体
- 下一篇:电池模组固定结构及模块化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