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负离子牵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22031.7 | 申请日: | 2019-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189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胡海荣;肖樟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哲恺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T23/00 | 分类号: | H01T23/00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袁忠卫 |
地址: | 31531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离子 出风格栅 金属接地 牵引系统 牵引线 元器件 输出 负离子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 电子元器件 高压击穿 有效解决 击穿 耐受 牵引 受阻 镶嵌 电器 | ||
一种负离子牵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器、负离子发生器和出风格栅,在出风格栅内镶嵌有一用于牵引负离子的金属接地牵引线。在出风格栅内设置金属接地牵引线,可以将出风格栅上聚集的负离子牵引导走,负离子输出就不会受太多干扰,使负离子远离不耐受高压的电子元器件,有效降低或避免元器件被击穿损坏的风险。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合理,可使得负离子输出正常,有效解决负离子输出受阻问题及降低因负离子导致元器件被高压击穿损坏的风险,确保电器运行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负离子牵引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今生活对负离子的应用比比皆是,各类电器特别是家电都有可能添加负离子概念。其中大部分空气净化器都有用到负离子。但真正测试负离子输出的时候,有可能测试到负离子浓度跟正常发射头放置在机器外时差别很大。有时候负离子的高压还可能导致发射头附近的一些耐压不足的元器件损坏。
负离子一般处在机器内部,而负离子输送出来一般靠风扇吹出来或自行逸散出来,而因为负离子是高压的缘故,一般会用格栅保护,使人不会轻易触碰到负离子发射头。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这个带负离子的整机外壳包括格栅都带上了满满的负电荷(如图1)。此时我们拿负离子测试仪去测试时,有时会发现负离子与理论应有输出差距很大或基本无输出。这是因为在出风格栅上聚集了满满的负电荷,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想要逸散出来的负离子碰到带满负电荷的格栅,被很强的排斥力阻挡,无法正常输出(如图2),即正常输出的负离子因为同性相斥,输出被严重干扰。此时若有人用手摸一下出风格栅,将格栅上的负电荷带走一些,负离子又会输出正常。但这样的状态很难持久,负离子持续的输出,会令出风格栅持续带上大量负电荷。
此外,负离子发生器一般是由高压电离空气产生的,负离子会让一些电路板元器件也带上高压,如果元器件没有较高的ESD,经常会被高压静电击穿,损坏(如图3)。
经查,现有专利号为CN200720155205的中国专利《一种空气负离子发生装置》,包括:发射板和保护栅网,所述发射板上设有至少一个放电针,其中,在发射板上的放电针位置设有发射孔,所述发射孔内装有保护栅网,所述保护栅网通过定位锁钩和发射孔内壁卡装实现与发射板之间连接。但是这个保护格栅上也同样会带有大量负电荷,会对耐压不足的元器件造成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负离子牵引系统,以解决负离子输出受阻问题及降低因负离子导致元器件被高压击穿损坏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负离子牵引系统,包括机器、负离子发生器和出风格栅,其特征在于:在出风格栅内镶嵌有一用于牵引负离子的金属接地牵引线。
进一步,所述金属接地牵引线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嵌置在出风格栅内,或者以其他固定方式紧贴固定在出风格栅上,金属接地牵引线的引出端接地。
进一步,所述负离子发生器安装在机器内,负离子发生器的负离子发射头与金属接地牵引线之间的距离根据负离子发生器的电压大小进行调节。
优选,所述负离子发生器的负离子电压在3KV-10KV之间,调整负离子发射头与接地线的距离在15mm-50mm之间。
最后,所述机器为空气净化器或者冷热风扇、增湿器、空调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出风格栅内设置金属接地牵引线,可以将出风格栅上聚集的负离子牵引导走,负离子输出就不会受太多干扰,使负离子远离不耐受高压的电子元器件,有效降低或避免元器件被击穿损坏的风险。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合理,可使得负离子输出正常,有效解决负离子输出受阻问题及降低因负离子导致元器件被高压击穿损坏的风险,确保电器运行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出风格栅上聚集负电荷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哲恺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哲恺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220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