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凝结水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31432.9 | 申请日: | 2019-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4511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宋涛;朱桂勤;高国军;李锡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中金石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17/00 | 分类号: | F28F17/00;F28F27/00;F28D21/00 |
代理公司: | 33257 浙江纳祺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满玉 |
地址: | 315204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气出口 连杆机构 蒸汽进口 阀门头 本实用新型 冷凝水出口 冷凝水进口 泵体 浮球 体内 凝结水回收装置 可上下移动 闭合 泵体上端 末端连接 能源消耗 故障率 集水槽 交替式 阀门 回收率 连通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是一种新型凝结水回收装置,包括设有空腔的泵体,泵体底部开设有带有阀门的冷凝水进口、冷凝水出口,冷凝水进口、冷凝水出口间连通有集水槽,泵体上端开设有废气出口、蒸汽进口,废气出口、蒸汽进口内均可上下移动的设置有阀门头,泵体内放置有浮球,浮球连接有位于泵体内的连杆机构,连杆机构末端连接两个阀门头,连杆机构带动两个阀门头交替式闭合、打开废气出口、蒸汽进口,本实用新型适应环境广,故障率低,能源消耗少,回收率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收装置,更具体一点说,涉及一种新型凝结水回收装置,属于石油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在不断追求安全效益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基础的能耗管理。蒸汽作业大型石化企业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其换热过后的凝结水回收利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在过去一个时期,有些企业因为各种原因,采取了就地排放的方法;有的企业虽然采取了回收装置,但限于原有的电动泵在高温液体作用下容易气蚀的现状,也是开开停停,影响了长周期的回收使用,特别是具有适应环境窄,故障率高,能源消耗高,回收率低等缺点,因此急需一种可以彻底解决困扰企业的凝结水回收的问题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具有适应环境广,故障率低,能源消耗少,回收率高等技术特点的一种新型凝结水回收装置。本实用新型凝结水回收装置可以在非常短的周期内最快40秒内完成一次压水回收作业,而其所需的动力消耗蒸汽仅需25ML,可以忽略不计,同时设备的关键部件弹簧机构可以实现2年内300万次稳定运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石化企业的凝结水回收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凝结水回收装置,包括设有空腔的泵体,所述泵体底部开设有带有阀门的冷凝水进口、冷凝水出口,所述冷凝水进口、冷凝水出口间连通有集水槽,所述泵体上端开设有废气出口、蒸汽进口,所述废气出口、蒸汽进口内均可上下移动的设置有阀门头,所述泵体内放置有浮球,所述浮球连接有位于泵体内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末端连接两个阀门头,连杆机构带动两个阀门头交替式闭合、打开废气出口和蒸汽进口。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固定杆、一号连杆,所述固定杆上端固定在泵体内壁上,所述固定杆下端与一号连杆一端铰接,所述一号连杆另一端与浮球连接,所述一号连杆上铰接有二号连杆,所述二号连杆铰接有三号连杆,所述三号连杆通过轴销铰接有四号连杆,所述轴销可转动的固定在泵体内壁上,所述三号连杆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可滑动的连接有滑块,所述四号连杆自由端与滑块间连接有弹簧,所述四号连杆上竖直连接有五号连杆,所述五号连杆连接有U型杆,所述U型杆两端均与一个阀门头连接,且其两端高、低设置,位于低端的阀门头设置在废气出口下方,位于高端的阀门头穿设在蒸汽进口内。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冷凝水进口、冷凝水出口内的阀门为电动阀门,且其电连有控制器。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冷凝水出口连接有管网,所述管网汇结有一根总管线,所述总管线与集水槽连通。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集水槽上端连通有溢流阀;所述集水槽上连通有放空管线,所述放空管线引到高空以用于排出集水槽的闪蒸汽。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废气出口、蒸汽进口的纵向截面均为T型。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U型杆的两端上套设有一个导向板。
有益效果:适应环境广,可适用于一些偏远位置、危险防爆区域、低洼、潮湿、粉尘、污染、腐蚀性等环境恶劣的场所;故障率低,能源消耗少,回收率高;可在非常短的周期内最快40秒内完成一次压水回收作业,而其所需的动力消耗蒸汽仅需25ML;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中金石化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中金石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314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